分享

沙俄历史:伊凡四世拿下喀山汗国,给向东部扩张铺平道路

 昵称55301288 2021-05-17

沙俄历史:伊凡四世拿下喀山汗国,给向东部扩张铺平道路

关键词伊凡四世亲政、东征

前因

伊凡四世亲政: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亲政,成为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伊凡四世亲政

后果

1、阿斯特拉罕汗国灭亡:1556年,俄国沙皇伊凡四世派兵驱逐阿里汗,吞并阿斯特拉罕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灭亡。

2、西伯利亚汗国灭亡:1598年,俄国吞并西伯利亚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灭亡。

▲伊凡四世扩张

过程始末

一、蒙古帝国分裂

蒙古帝国衰落后,作为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也不断衰落并逐渐分裂。先后分裂出了西伯利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独立国家。

俄国曾臣属于金帐汗国二百多年,金帐汗国分裂后,俄国才得以迅速崛起。崛起的过程中,自然要面对以上这些汗国的制约。

早在瓦西里二世担任大公时期,俄国就已经和几大汗国打得不可开交。有一次,瓦西里二世与喀山汗国交战时战败被俘,被赎回后又被夺权者刺瞎双眼,所以才得了个外号“瞎子王”。

后来的伊凡三世、瓦西里三世也都和几大汗国交过手,双方互有胜败,谁也消灭不了谁。但战争让俄国同这几大汗国结下了深仇。

▲蒙古四大汗国

二、伊凡四世改革俄军

到伊凡四世上位后,情况有所转变,他进行了军事改革。例如,他创建了一支几千人的火枪兵团,给每位士兵配备了一把火绳枪;他还给俄军装备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火炮,专门建立一个军种——炮兵。

据说伊凡四世还让人铸造过重达数吨的重炮,光是一发炮弹就有上百公斤重,这样的重炮,轰鸣的巨响都可以对敌人造成心理震撼。这对还用弓箭作为主要武器的几大汗国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喀山汗国(1438年—1552年)

早在1543年,俄国便开始了对喀山汗国的新一轮进攻。但总是因为天气原因,每次都铩羽而归:要么是遭遇暖冬,火炮运不到;要么是遭遇早春,河里的冰提前解冻,河水冲垮俄军的大营,火炮和辎重尽失。

虽然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但俄军每次都能以小股军队在喀山境内掠夺财物,并不断蚕食喀山领土。

▲喀山之战示意图

三、伊凡四世灭亡喀山汗国

1552年,伊凡四世做好充分准备:一是在通往喀山城的战略要冲,斯维亚加河和伏尔加河合流处修建斯维亚日斯克要塞,作为彻底征服喀山的桥头堡;二是利用阿斯特拉罕汗国内部的汗位争端,收纳其为俄国属国,这样就不会支援喀山汗国了。

此外,伊凡四此时打击喀山汗国,还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喀山汗国的友邦诺盖汗国,这时已经一分为二,处在自相残杀之中,没空支援;二是克里米亚汗国的军队此时距离喀山汗国较远,无法迅速救援。

最终,伊凡四世决定在6月25日这天,亲率15万大军,150门大炮从莫斯科出发,向喀山汗国进军。

▲征服喀山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俄军抵达斯维亚日斯克要塞。喀山汗国也做了防御,派一支骑兵出来,准备趁机绕到俄军后方偷袭。

俄军在喀山附近遇到山洪,损失了部分物资,但是因为很多物资还在运送途中,所以并未伤筋动骨。随后,俄军诱喀山骑兵出战,并将其包围,将主力军全部消灭。随后,俄军将喀山都城团团围住。

3万喀山人死守都城,俄军用火炮猛烈轰击,并且专门派工兵在城墙下挖洞埋炸药爆破。喀山的城墙固然高大坚固,但也被炸出一道道豁口。

喀山人赶紧用石块、尸体堵住,无数的房屋被炸毁,燃起了熊熊烈火,但喀山人依然抵抗,俄军围攻一个月,硬是没打下喀山城。

GIF

▲喀山汗国 地图

最后,俄军只好收买城中的亲俄势力,这些人与莫斯科有商业往来和利益联系,俄军许诺了优厚条件来骗他们,让他们打开了城门,俄军这才攻进去。

俄军涌入喀山城后,可没管亲俄不亲俄,一律杀。与6000名喀山士兵巷战,血战三天后,俄军才彻底获胜。大批喀山男人被杀,妇女和儿童沦为奴隶,清真寺被推倒,喀山汗国年幼的君主和他年轻的母后被送到了莫斯科,喀山汗国灭亡。

喀山汗国灭亡,伊凡四世为自己加上了“喀山沙皇”的桂冠。并且下令在克里姆林宫前的广场上建起一座教堂,名为圣母大教堂,以示纪念。这座教堂就是如今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俄罗斯首位沙皇:伊凡四世(1547年1月16日—1584年3月28日在位)

结论

吞并喀山汗国后,俄国得以向东继续扩张。物资丰富的喀山汗国旧地也使得俄国国力大升,远超阿斯特拉罕等汗国,为俄国下一步吞并阿斯特拉罕汗国奠定了基础。

· 参考史料:《俄国军事史略》《俄罗斯通史》《俄罗斯帝王列传》

·文:再生文史

·寄语:让历史重现!让知识传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