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阴县委大院(三):大院里的人们(1)

 刘海宁7z1osytu 2021-05-18

以现在的眼光看,县委大院并不大,大大小小的楼也就十来栋,住着两三百户人家的样子。我童年时期的县委大院,那时候的房子都是平房,住的人家少得多,应该不超过100家。但俨然一个小社会:食堂、商店、茶炉灶、理发店、幼儿园、医务室……生活配套相当完备。

我们小时候学业压力没那么大,每天都有很多的闲暇,一到放假,整天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几乎走遍了每一个角落,虽然过去了很多年,还大概记得当时院子里的布局和一些人家,特别是老住户和家里有跟我差不多孩子的人家。

县委大院的房屋几经改造,我要说的是最早的印象。

大院的主入口开在西边的红旗巷,从大门到食堂是一条比较宽的路,这条路把大院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姑且称前院、后院吧。

一进大门,右手边是一排门朝北的小房子,第一家是看大门的小王家,第二间是理发店,再旁边好像是一个商店。那时候感觉商店蛮大的。

前院分三个区,以南北向的路隔开,每区好像都是三排。我们家住在最西边的第三排。起先我们家住在中间,从东边开始第一家是皇甫贯虹阿姨家,她的儿子包志坚跟我是小学同学,一个很单纯、阳光的男孩儿。他的妹妹叫包志强,我们都叫她“小强子”,很多年没见了,听说在南京工作。第二家是王宝善伯伯家,他好像是县委副书记。王伯伯长得胖胖的,个子不高,脸红红的,声音很宏亮。他家有一把藤编的圈椅,我印象中他总是穿着一件白色的绸褂子,裤腰提得很高。他喜欢把藤椅搬到门口,边坐着边摇扇子,很大声很主动地跟路过的大人孩子打招呼说笑。第三家就是我家。我家西隔壁是郑德黎叔叔家,他家的三个孩子郑清、郑宇、郑洋,因为是邻居,他们的模样记得很清楚。郑清的妈妈叫汤清华(如果记错了请见谅)好像是运动员出身,我记得是在县体委工作,身材非常好,性格也好。

最里面的一家是陈素珍陈姨娘家。陈姨娘和她的丈夫洪伯伯是无锡人,两个人性格迥异,陈姨娘开朗热情,洪伯伯内敛含蓄。我上小学的时候他们都回无锡了,我们家就搬进他们家的房子里。因为在顶头,有很大的院子。陈姨娘和我妈是极为要好的朋友,几年前还来淮安看过她仍生活在这里的姐姐,去年如果不是疫情,我们本打算带老妈去无锡看望她。陈姨娘家有三个儿子:洪淮、洪涛、洪清。洪淮大哥跟我姐姐同学,小时候在院子里也是一号人物,属于好勇斗狠的那种个性,长得有点凶。洪涛长得很像陈姨娘,性格也像,嘴巴特别能说,爱吹牛,那时候他吹牛说国家领导人一个是他爸、一个是他舅舅,唬得我们一愣一愣地。我哥跟他关系不错,两个人还一起去照相馆拍过照片。

我们家前面一排,第一户人家姓戴。他们家的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洋气,我不太清楚他们是不是从外地来的,跟他们接触不多,因为他们家的孩子都比较大。我记得他们家的小女儿叫戴小芬,头发是“自来卷”,穿衣打扮都是时髦人的样子。中间一家是沈振霞沈姨娘家,她的丈夫姓王,但是我没有一点印象。她家西边就是华春莹家,她有一个妹妹叫钱春敏,目前也在淮安,前些年曾跟她做过一段时间的邻居,也算是难得的缘分了。她家旁边是我小学同学朱刚家,他外号“朱大胖子”,是院子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妈妈单莲芝阿姨比我妈年长几岁,据说他们一些在淮安的老同事还经常聚会。

我们这个区第一排只有两家,是两位县委书记的家。第一家是陈耀家。陈伯伯那时候年纪应该已经很大了。好像在院子里也没有住好多年就搬走了。后来长期是大儿子陈凌、岳淮夫妻在住。我从来没有跟陈凌说过话,好多年后在一些展览中看到他的名字,才知道少言寡语的他原来是一位艺术家。岳淮是院子里公认的美人,乍看有点高冷,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御姐范儿”,但其实蛮热情的,头发总是梳成精致的发髻。也是多年以后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次法院公审,其中一位女法警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就是岳淮大姐。他们家我还记得“陈小四子”,长得高高大大,也是院子里的风云人物。

另一位是朱宝华朱书记家。他们家人口很多,那一排一大半都是他家在住,门口还开了很大的菜园子。那时候几乎家家门口都会开一块菜地,但是他们家的菜地是最壮观的,非常大,种的东西也多,还搭了架子,篱笆上、架子上爬满了藤蔓,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他们家因此显得有点神秘。

第二区第一排是一个院子,也住着两家,靠西面的一家姓朱,我不熟悉(一般家里没有跟我年龄相仿的孩子的人家我都不太熟悉)。里面一家就是之前说到的我们经常去蹭电视看的“黄小八子”家,他的父亲黄汉书黄伯伯当时是淮阴县委宣传部部长,后来调动到我现在的工作单位淮阴师院,晚年一直住在师院老校区的家属区。疫情之前我经常会看到老两口在院子里散步,他家的周姨娘见了面还记得我,还让我代为问候我妈妈。黄小八子叫黄全权,他一直在市区学校读书,所以虽然一个大院但我们小时候接触并不多,倒是跟他的哥哥黄雷、周勇接触更多些。他家的大姐、二姐不熟悉,三姐、四姐、五姐长得虽然不一样,但都极漂亮,各具风采,论相貌都是大院里掐尖儿的人物。机缘巧合,1989年我和黄小八子都进了南师中文系,我是一班,他是三班的班长,用我们宿舍女生的话来说,他“美得不像话”。那年头不流行“花美男”,他的美丽可能也给他带来不少烦恼,有一次他索性剃了光头。虽然同系同级,我们接触并不多,只是有一次放假回家乘车坐在一起,聊了一路。还有一年我们班一个男生从广东来淮安玩,他俩在学校是足球球友,我们一起在黄全权家的院子里摆了一小桌,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来说是比较隆重的,一顿饭下来,我了解了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毕业后黄全权留在南京一所大学工作,后来因为爱情去了北京,进了新华社。从此我们再无联系,不知道他是不是还那么美。

二区第二排的人我都不太熟悉,只记得最西边一家有个年轻的妈妈好像叫金虹,她有个可爱的女儿小花蕾,脸和眼睛都是圆圆的。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有一次我们家来了一个小粉团子一样的小姑娘,大约四五岁,剪着童花头,她身边没有大人,我们都不认识,她也不认生,跟她说话一直睁着大眼睛嘴角翘翘地。后来她家人来把她领走了,她从始至终都是笑笑的可爱模样。

二区第三排最西边的一家是我的小学同学王旭辉家,她的父亲王文军叔叔是学农业的,母亲吉秀英老师是我们小学的数学老师,脸颊清瘦,戴一副度数很深的黑框眼镜儿。他们家是我在大院里走动最多的。吉老师虽然是数学老师,但是酷爱阅读,订了很多文学刊物,比如《收获》《人民文学》等等,他们家的书橱就是我少年时期的图书馆。那时候的读物非常少,我妈妈虽然一直给我订《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但远远不能满足那时候我的精神需求。有人说,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参与塑造了你,吉老师的阅读偏好和对文学的热爱,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今天的我。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过,但我一直在心里对她存有深深的感激。

王旭辉的小名叫“小红”,现在是南京审计学院的教授。她的妹妹王曦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导、教授。弟弟王炳辉也是硕士毕业。姐妹俩是县委大院的孩子里我一直保持密切联系的两位。

可以说,爱阅读的母亲成就了这家三个孩子的优秀。

前院第三区离我家有点远,整体印象比较模糊。那边有一个王姨娘,是机关医务室的,我们一般叫她“王医生”,年龄跟我妈相仿,长得很清秀,性格也很温柔。我记得她家里有一些地震知识的小画册,有一年我在她家里看着那些书,她看出我发烧了,悉心照顾我,给我喂药,还让我睡下盖上被子发汗,直到我妈下班把我带回家。还有一位胡抗美阿姨,看名字应该是1950年左右出生的,很有个性的一位女性,后来举家移民海外,这在当时是较为少见的。另一家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小伙伴叫“小桐秋”,有一年突然全家都搬走了,大人们说小桐秋的爸爸考上了研究生,他们去了外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在议论这件事,言语中充满了欣赏和羡慕。这件事使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

(以上对于人名和身份的记忆全凭小时候的印象,如有错请批评指正,并请相关人士谅解,谢谢。下回我将写一写后院的人们。)

我保存的王旭辉、王曦影姐妹俩中学时的照片

2019年春节,我和王曦影、任燕(她高中同学)合影

【相关链接】

淮阴县委大院(一):看电视、吃食堂

淮阴县委大院(二):小白花、小红旗、防震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