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婷 “兰海说成长”专栏作者 优酷“育儿问诊室”直播讲师 中国心理学会少儿心理咨询师 国家高级家庭教育培训师,咨询师 6年一线教学经验,5年家庭教育咨询经验 (1) 同学发来的一段话:描述他跟闺女之间的互动场景,把我笑坏了。 她说:“我跟闺女聊天,有些话明显说到她心坎上了,她的反应不是赞同,不是小鸟依人,不是一切尽在不言中,而是一言不发使劲掐我,把我身上掐得一块一块红斑。” 她问我:“这是啥表达方式啊?” (2) 这让我想起跟几个孩子分别对话的场景来—— 对一个2、3岁,因为够不到高处东西的小女孩,我说:够不到肯定很难过,难过了可以哭。 她不可置信地追问了一遍:“真的可以哭吗?”我大大点头。 (3) 当一个7、8岁的孩子,在陌生人群里拿出零食分给别人,到我跟前的时候我说:“谢谢你的好吃的,但是不送我好吃的,我也喜欢跟你玩儿”。 她没说话,诧异地用眼神深深看我一眼,我冲她大大点头。 (4) 当一个9、10岁的孩子,总是跑过来说“老师你看XXX他又表现不好”,我说“孩子谢谢你的热心,但是你不指出别人哪里不够好,老师也能看到你做的好的地方……” 他探寻地看着我,我大大使劲地点头。 (5) 孩子们的生活里, 充斥着太多“被允许”的前置条件。 让ta们不知不觉以为, 这些根本不应该属于自己。 (6) 而当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说:“这课真无聊。” 他所说的,可能并不是无聊,而是无力或无助。 他也许不能完全听懂课堂内容,或者并不真正了解,“无聊”这个抽象概念的含义。 (7) 当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说“烦”,他所说的,可能并不是烦,而是委屈、愤怒、压抑、觉得不公平…… 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经验,来理解“烦”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8) 沟通之所以难,就在于人们过于信赖“语言”表面的涵义。 而你的语言和我的语言,也许并不代表同样的情绪感受。 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未表达出来的感觉未曾死去。它们被活生生地埋葬,之后又以更丑陋的方式回来。 ——Stephen R·Covey 美国《时代》周刊“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 (9) 回到本文最开始,我的回答是: (10) 用直接的、恰当的方式,准确表达情绪与需求,对很多大人来说都有困难,对孩子可能尤其困难。 孩子们的困境究竟在哪里呢? 第一,ta们的情绪可能一直不曾被允许过; 第二,ta们也不知如何正确表达情绪与需求。 孩子们需要学习表达, 我们同样需要学习表达。 “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认证开班啦! 教家长了解孩子,读懂孩子, 解决全年龄段育儿问题。 给予教育者就业途径,晋升空间, 优秀者可推荐就业! 线上课开课时间:6月19日-6月27日(9天) 课程收获: 一套经过18年实践检验的家庭教育成长课程
· “超级育儿师”兰海领衔授课导师 · 教你了解孩子,认知科学成长规律,掌握各种家庭育儿问题解决方案 · 考试合格,颁发国家《职业技能证书》,全国通用 · 学成即入行,优秀学员可推荐就业 · 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内容相关,是妈妈的职业新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