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害于食

 直尾昂述 2021-05-18

时害于食:

食欲不振

饮食减少

一般属于

脾胃疾病

心痹:

疾病概述

心痹

是指以心胸

憋闷,疼痛

为主要症状

的一种病证

严重可以

心痛彻背

如锥刺心

心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发病机理是,“脉不通”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真心痛”即

心痹的危重证候

若治疗不当

或久病失治

则予后不良

《金匮要略》

有进一步论述

对本证的证治

有详细的记载

主证是

“心痛彻背”

命名“胸痹”

并提出了:

“瓜萎薤白半夏汤”

“瓜萎薤白桂枝汤”

等治疗方剂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记载

较欧州早2000余年

直至清朝中期

在世界医学史上

仍处于先行地位

病因病理

(一)外邪内侵  

祖国医学认为:

六淫之邪

皆可内侵

致发本病

但是其中与本病

关系比较大的是:

寒、湿、火三气

它们都可能造成

气血运行的障碍

关于寒

《举痛论》:

寒气入经,而稽迟

脉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

后世医生也有

“大寒触犯心君”之说

对于湿

一般多与

寒邪相结

诱发心痹

至于火

主要指

“壮火食气”

即热盛导致的

气虚心阳衰败

(二)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

精神紧张

肝郁气滞

气滞血瘀

血瘀

则脉不通

而发本病

《古今医鉴》:

素有顽痰死血

或因恼怒气滞

都是诱发本病

的因素

(三)饮食不节

素嗜肥甘,厚味之品,

饮酒成癖,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痰浊内生,

上犯胸中,阻遏胸阳,

气机失畅,发为心痹

《儒门事亲》:

高梁之人

酒食所伤

胀闷痞膈

酢心

(四)脏腑失调

祖国医学认为

在正常情况下

脏腑之间具有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的平衡协调关系

这种关系

一旦遭到破坏

就会发生疾病

与本病相关性最大的是

肝、脾、肾三脏的虚损

而肾尤为

关键环节

生理情况

肾水上升,以滋心阴

心火下降,以壮肾阳

水火相济,阴阳平衡

机能正常

心肾阳虚,不能温煦中土

脾失健运,水浊停滞,

浊气归心,可发本病;

若水浊

停滞不行

久而化热

消灼以成痰浊

阻于脉道经络

致气血

运行不畅

心脉痹阻

不通则痛

而发心痹

心肾阴虚

肝木失养

相火偏亢

灼烁津液

而成痰浊

阻塞心脉

亦发心痹

综上所述

心痹是一个

本虚标实性疾病

可用不足与不通

概括之

不足即本虚

是以肾

阴阳失衡

为主导的

平衡协调

关系的

不通即是在

肾虚的基础

由各种病理因素

引起的气滞血瘀

进而造成气血运行的障碍

构成临床的一些实症表现

所以以治疗上

以不足和不通

即一虚一实

的辩证关系

进行妥善

辩证论治

诊断和鉴别

辩证论治

(一)阴虚阳亢

主证:

头晕头痛

目胀干涩

心悸烦闷

失眠多梦

急躁易怒

因烦劳或恼怒

而诱发或加重

甚者出现心痛

舌红少津、苔薄,脉弦细

辩证:

多素体阴虚,或久病耗阴

致阴虚于下,而阳亢于上

亦可以致

心火独亢

“上冒巅顶”

故头晕,头痛,目胀

阴虚

肝木失养

相火妄动

急躁易怒

阴虚

神不守舍

心悸烦闷

失眠多梦

烦劳易耗阴

恼怒引相火

火灼阴枯

加重阴虚

病情加重

阴血虚

心脉失养

致发心痛

舌红少津

脉弦细均为

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

滋养心肾

平肝潜阳

方药:

一贯煎、

天麻勾藤饮化裁

首乌,生地,

夏枯草,菊花,

元参,桑寄生,

牛夕,丹参,

勾藤,珍珠母等

(二)气阴两虚

主证:

时发心痛

郁闷气短

心悸易惊

自汗畏寒

时而

五心烦热

少寐多梦

梦中惊醒

口干少饮

舌红苔薄少津

脉弦细或

沉细无力

辩证:

多因素体虚弱

或者久病所累

导致气阴两虚

气虚则

气短自汗

时有畏寒;

阴虚

则五心烦热

而盗汗口干

心失所养

神不守舍

少寐多梦

梦中惊醒

气阴两虚

最易导致

气滞血瘀

血流不畅

经脉痹阻

而发心痛

舌脉表现乃是

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

益气养阴

通脉宣痹

方药:生脉散加味

党参,麦冬,

五味子,黄精,

枸杞子,川芎,

丹参,当归,

赤芍,木香,

三七粉等

(三)气滞血瘀

主证:

多见于

善感易怒

性情多变

之人

常情志异常

而诱发

情志抑郁则气滞不舒

气滞日久则血流不畅

心脉痹阻,而发心痛

气滞

而致心气不畅

故见心悸气短

心烦不安

胸部郁闷

心气不足

之症

气滞血瘀

时发刺痛

舌质暗紫有:

瘀斑,瘀点,脉沉弦等

治法:

行气活血

通脉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化裁

当归,赤芍,

红药,桃仁,

川芎,降香,

瓜蒌,元胡,

三七等

(四)

胸阳不振

痰湿内阻

主证:

胸脘满闷,善太息,

心性少寐,

时发胸痛,

四肢困重,

食欲不振,

口淡无味,

每因劳动

及饱餐后

症状加重,

舌胖苔白腻,

脉象濡滑

辩证:多见于

脾胃素虚之人

脾主运化

生痰之源

脾阳不足

水谷不能

化生精微

而生痰浊

四肢困重

食欲不振

口淡无味

舌胖苔白腻

脉濡滑

痰浊为阴邪,阻遏胸阳,

故胸脘满闷,善太息

心居胸中

心阳痹阻

心脉不畅

时发胸痛

心胸不畅

血不养心

神无所附

心悸少寐

劳动及饱餐之后

加重心脾之负担

故症状每每加重

治法:通阳宣痹,豁痰宽胸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

瓜蒌,薤白,

半夏,桂枝,

郁金,丹参,

赤芍,川芎,

降香,菖蒲,

三七等

(五)阴竭阳脱

主证

神色大衰,烦躁不安,

精神恍惚,甚至朦胧,

四肢不温,津津汗出,

身潮如油,气息短促,

心痛不止,舌质红绛,

少津唇燥,舌苔厚或剥

脉象细数

或沉迟欲绝

或涩而结代

辩证:

多因久病不愈

而又突然暴发

多系在

阴阳之气

逐渐耗竭

的基础上

加之暴发因素的

袭击,动摇根本

致使真阳

虚损于上

失去阴阳

互根、平衡

的关系

虚阳

上扰神明

烦燥不安

或者神脱

阴不剑阳

气脱于上

气息短促

阳脱

卫阳不固

汗出如油

阳不温煦四末

四肢不温

阴阳分离

脉则沉涩

甚至散乱

舌剥少津

为土气绝

后天之本将竭

治法:

回阳固脱

兼敛真阴

方药:四逆汤合生脉散化裁

附子,干姜,力参,

五味子、炙甘草,

丹参,黄精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