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花了60元付费看了一张范丞丞的自拍之后 | 99阿蒋谈热点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之前有个小伙伴和我说,微博要搞“知识付费”

我是不相信的

微博之前的微博问答做的并不优秀

除了微博问答

我也想不出微博还能做出什么样知识付费的产品。

直到范丞丞带着他60块一张的自拍出现。

我信了

微博不是要做“知识付费”

它瞄准的“用户”从来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微博用户

而是一个群体

“粉丝”

 知识付费的发展 

2002年韩国NHN公司退出了互联网发展史上第一个在线问答社区——Knowledge- iN作为其搜索引擎Naver的补充。

此后,谷歌借鉴此种模式推出收费的“谷歌问答”服务,但最终失败。

2003年,美国在线问答社区Answer bag诞生,两年后Yahoo Answers成为最受人欢迎的问答社区。

同一时期,国内“新浪爱问”、“百度知道”、“腾讯搜搜问问”等涌现,这些问答平台均借助搜索引擎优势,属于典型的一问一答,具有极强的用户黏性和非常庞大的原创内容贡献,但是在盈利模式的转换上一直没有新的突破。

2013罗辑思维横空出世,以付费招募会员的形式打开内容付费大门;

2014年之后,微博和微信纷纷打开赞赏、打赏功能,表面上属于社交关系、实质上是以付费阅读为主的内容付费形式;

2016年后,内容付费以极快速度普及,知乎live36 氪、喜马拉雅、穷游等产品由传统大众内容分享平台、转换为兼具内容共享和付费问答功能的开放式内容聚合平台。

2016年,值乎Live、在行、分答等产品的出现,以问答模式的知识付费才探索出一条以内容消费为核心的变现模式。

2017年,更多垂直领域问答平台被开发。

 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实际上是知识共享3.0时期的迭代形态,共享性仍然是其内核,而付费是其外在表现形态。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是一种以开放性社区为依托,在付费的基础上由个人面向网络大众提供的在线咨询、网络课程、信息共享等内容服务的传播模式

开放、共享、付费已然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三大关键词,在进一步来说,知识付费的基础是个人基于认知盈余的一种商业变现,是个人认知价值的全部体现,简单来说,“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知识”。

而不是“自拍”。

(已屏蔽不良言论)

 认知盈余 

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中认为,人们的自由时间除了仅仅用于内容消费,还应更多用于内容分享和创造,分享和创造的价值远大于消费。

个体因互联网摆脱了之前电视时代人们彼此分割的原子社会,个人的碎片化时间与个人的创造性行为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使人们的行为“从单纯对媒介的消费中转变过来”,进而有可能形成一场由平庸走向卓越的知识革命。

而一旦这种认知盈余对接了社会中的潜在需求,知识、闲暇和分享的热情就可以缔造出一种全新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知识生产及消费方式的行为:知识变现(认知盈余的货币化)。

“认知盈余”是在4个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知识生产协作:专业领域的知识+自主分享的热情+闲暇的弹性时间+便捷的交流渠道。

但是微博的这次仿佛“知识付费”的营销,却比以往任何一次知识付费或者说分答更加成功,截至目前,范丞丞这条“让你们破费了”的微博,引来了超过105万的转发和17万的评论,出现在热评位置的几乎都是花了钱的V+会员。而付费内容,总计收入接近五百万。

粉丝经济活得比知识付费轻松的多。

在《粉丝力量大》一书中,粉丝经济被定义为:“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不断增值情绪资本。粉丝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

这是一种什么样庞大的社会效应?我们甚至不能简单的用粉丝经济去概括它,粉丝经济的力量固然巨大,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粉丝经济的背后,是一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商业力量,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走出了以往“互联网+”时代的宏观生态创造,而变得更加具象化,更加个性化,更加用户化。

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社交+

 什么是社交+ 

38氪说:“社交+后面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像理解“互联网+”一样理解“社交+”的意义和未来。”

社交+的本质是什么?粉丝经济的背后又是什么?你可以说是微博,但是实质是,那是一个可以将任何一种东西进行商业变现的平台。

所以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卖什么并不重要,卖一切可卖的东西最重要。KOL最原始卖的是广告,之后可以卖实体商品,现在可以卖知识付费产品;那么未来KOL能不能卖服务?

KOL需要一个能卖一切可变现东西的平台。社交电商也好,社交知识付费平台也好,都太单一了。虽然大家切入“社交+”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因为大家争夺的都是KOL们,所以平台品类并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对KOL提供变现服务的综合能力。

今天的微博就具有这样的一种能力——创造KOL,变现一切可能存在的商品也好、流量也好、服务也好。而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微博,甚至于是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存在着的微博,在未来被发掘的更多的,必然是其商业价值。

因为范丞丞一张自拍卖500万。

但是一场具有真正价值的分答却只有零头。

 付费墙 

好吧,对比看来我爱豆真的省钱

我愿意为他三刷复联

其实,这种付费看图的模式更像是一堵“墙”,将愿意花钱付费的人与不愿意花钱付费的受众区隔开来。并且,通过这堵用价钱加以衡量的“墙”,这些背后的营销团队、公司等更能直接地在数量庞大的受众中,筛选出具有高度粉丝黏性(俗话说的叫说“死忠粉”)的受众,通过或许相应的受众信息,以制定更多的营销策略。

但是,这种利用付费手段筛选忠实用户并且获得盈利的手段,也被广泛地运用在新闻媒体中。

最典型的栗子就是“付费墙”。

付费墙是指在西方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对传统“二次销售”盈利模式的失灵,而创造出的一种数字化盈利模式,即一种对新闻信息内容收取额外费用的数字订阅方式。面前付费墙模式主要有三种:全额收费制、部分收费制以及额度收费制。

付费墙模式最早是2010年《纽约时报》率先使用,后推广至《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卫报》等各大新闻媒体。

国内栗子:20171016日晚,著名媒体财新传媒宣布,其下的财新网将从116日开始从过往的半免费新闻网(周刊收费)转型为原创新闻为主、报道质量持续提升、全面嵌入数据、声音质量达标的收费新闻数据网(财新网部分收费、周刊及数据库收费),据财新介绍,除了目前《财新周刊》、财新数据”+、财新英文系收费产品外,财新网将对外全面收费,前 48 小时免费, 48 小时之后转成付费,由此,财新网将成为国内首家全面实施新闻收费的媒体。

 付费墙的几大要点:

1. 优质内容的支持

想要用户为新闻付费,必须有丰富且持续的优质内容的支持

2. 建立于用户的良性关联

当然,光有优质内容显然是不够的,对用户数据的搜集和洞察,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访问次数,寻找真正有付费意愿的用户以及通过对内容到达用户的途径、场景和体验等各方面的分析,了解用户真实需求,建立与用户的强关联度。

3. 提升用户忠诚度

在打造和提高用户黏性方面,不仅需要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良性关联,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卫报》通过细分会员等级——不同的等级会员给予不同特权,提供强知识属性的附加服务——赠书、沙龙、大师课堂等来实现用户忠诚度的提高。

但是,“付费墙”也存在其明显为人诟病的缺陷

1. 带来新型“数字鸿沟”,使得新闻成为精英人群的囊中之物,社会数字鸿沟被拉大,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器职责则逐渐荡然无存。

2. “付费墙”所根植的用户对于“内容付费”的认可态度仍然处于上升期,由网络的免费共享到付费阅读习惯的培养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3.“付费墙”作为一种数字化盈利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传统纸媒,因其所需强大而丰富的优质内容和强有力的公信力作为用户为内容付费的支撑,而对于一些地方性报道而言,例如英国小报——《太阳报》,其并不具备运行“付费墙”所需的种种条件,这也是诸多纸媒纷纷撤除“付费墙”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