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致敬调查报道、新闻工作者以及纸媒曾经的最好时光 | 周末严肃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电影的最后

《聚焦》获普利策奖

读者打爆热线电话

忙碌的新闻人一如既往冷静回答

  “This is SpotLight”  

/Beginning/

🌘

对面那个穿着教袍男子彬彬有礼地说:“愿意为报社提供帮助”的时候,马蒂·巴伦——《聚焦》的总编辑、礼貌地回应道:

“我觉得媒体还是应该保持独立。”

对方的脸上闪过一丝真实的尴尬和表演性的理解

这个短暂的瞬间,是电影至关重要的灵魂

/Meaningful/

🌗

这部电影致敬了平面媒体过去了的好时光。

严肃新闻的魅力在于不强行贩卖观点,避免情绪左右判断,严密取材、小心求证,最终是摧毁一个系统,而不是打垮一个敌人。

与之相应的,《聚焦》剧作也工整得几乎无懈可击,比如片中调查取证的受害对象,一个外向弯、一个内敛直,采访层次不同,对话真实可信,尽管受伤害呈现的方式各异,对观众情绪引导效果却殊途同归。深处两个阵营律师的对比刻画也是简练生动,一句“你们早干嘛去了”让影片不止于对教会的诘问,彰显了媒体该有的自省原则。

/ Idealism /

🌘

“Sometimes it's easy to forget that we spend most of our times stumbling around the dark. 

Suddenly a light gets turns on and there is a fair-share blame to go around.”

——《SpotLight》

对于媒体来说,调查报道是出于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而非个人化的恩怨,但采访报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代入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当他们得知一桩又一桩被隐瞒的丑闻,看到一个个濒临崩溃的个体,他们自己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暴躁和愤怒,但是又必须将自己始终限定在理性的框架,一步步追索和求证,这其中的痛苦和快慰,外界难以懂得。媒体人是一个职业人而不是圣徒,所以,驱动他们的除了正义感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野心的东西,那种成就感的回报同样是其他行业所无法体悟的。《聚焦》把这种内部人士才能体察的、细微的情感阐述得很精确。

这个压抑但也斗志十足的故事,成为了这个时代中的一曲媒体挽歌,虽然人们都知道媒体作为权力制衡者的必要,但谁也没办法改变当下媒体光环消散的现实。新闻愈发娱乐化、快消化,没人知道,这个曾经不可或缺的第四权力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归它原本该在的位置。

但是,我们依然要明白,不是因为报纸和电视的出现,产生了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闻从业人员,而是因为”善意“本身导致了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投身传统媒体行业,做出了出色的新闻报道,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普通人所共有的善良和正义感,是永远值得书写的,而这大概就是珍视《聚焦》这样的电影、珍视报纸“闪亮的日子”的意义。

/ Realism /

🌑

截至2018年底,共有231564人持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放的具有采访资质的新闻记者证,其中报纸记者84761人,期刊记者6324人,通讯社记者2849人,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136224人,新闻网站记者1406人。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在调查记者最为艰难的那段事件,李海鹏老师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

看到说调查记者只剩下130人,提供数据的是很专业的业内人,不过我猜没剩这么多,剩下的大概也想转行。支持一个人去做调查记者的,不是钱,是被尊重感、荣誉感,是真相至上的信念,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人可以感觉自己很酷。

以前南方周末有个同事,去青海甘肃之类的地方采访,回到广州,还保留着一腿的泥巴走来走去。你说这很刻奇,挺巨婴。这都对,但是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做过了很酷的事,他希望展现这一点。一个调查记者,前往贫瘠苦难之地,做困难的工作,他是新闻业这座灯塔上的一束微光,同时他也是一个探险者,一个有魅力的人,正是这种自我幻想,以及了虽然不多但总算还有的来自陌生人甚至异性的同样的幻想,支撑了全球的调查记者们。

很多年前,南方周末自己的广告就是一张占满了泥巴的靴子,样子像梵高的“农鞋”,除了说我们扎根于现实,我们在泥泞中走遍大地之外,它还在说我们很酷。在当年,“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是酷的,“国脉民瘼,江湖庙堂”是酷的,所以这一类好的媒体才可以在最好的学校吸纳最好的人才,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报道。那时也不会有同业者做单一判断。

///

在尼葛洛庞帝所言的“数字化生存”时代下,每个人都处在这样一座监狱中,你时时刻刻都在留下痕迹,时时刻刻都在活动,老大哥在看着你,游戏规则制定者在看着你,悄悄地,微笑着。

你的所有网上行为都会成为你本身的“数字纹身”

而很容易,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你无时无刻的行为,都处在无时无刻的监控当中,所以你在害怕,害怕这只望远镜看到你的世界,看到你在干嘛。

而这种害怕心理,就让你失去了你原本所应拥有的言论自由

你,即使我们,也是媒体。


最后

一个概念

调查新闻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水门事件”后,特别是《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合著的《总统的全班人马》一书出版之后,在美国新闻界广为流行。调查新闻学的拥护者把自己看作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的“掏粪者”的信徒,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有西摩·赫什、斯通、麦克威廉斯和专栏作家杰克·安德森、汤姆· 怀特赛德等人。他们力图揭发个人和团体的形形色色的营私舞弊,揭露各种违反法律和不道德行为;而犯罪者千方百计设法掩盖自己的行为,逃避社会舆论的谴责。

调查性报道就是对被隐瞒的丑闻所进行的公开报道,往往涉及政府官员、政客、联合公司与政治团体的头目。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这类问题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与秘密警察进行调查的方法相似,这也就是新闻学中的这一流派被称为“调查新闻学”的缘故。

希望这个概念 不会消失

  晚 安  

我们想要在每晚十点钟的时候

和你见一面

  ABOUT US  

🌟

- 我们的产粮囤积地 -

《2019互联网趋势报告》 ·《真相》

《童年的消逝》 

后真相·花木兰·阿多诺和他的理论·B站 

《陈情令》·《范式与流派》划重点 

学硕专硕之争·千与千寻·传媒黑话·泫雅

婊言婊语·传媒业女性图鉴·逃离新闻业 

鬼夫妻·高考作文·5G·复联4

挣扎的考研人·siri的婚姻·无纸化学习

同性与SM·分享营销之死

👀

🌟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