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被数字时代撇下的人群 | 电子健康证最终淘汰了谁 | 重要考点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

任何事都讲求个说法,写文章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当你正在做的这件事不再只是一个用来谋生的工具,更成为了你表达观点的一个契机和平台的时候,写东西就不能仅仅是为了写而写、为了说而说,而要有欲望才写,有价值才说。

这几年来家里装上了数字电视,安了OTT的网络盒子;微信、支付宝这些电子支付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上医院看病拿的不再是病历卡,而是电子医保卡;出趟远门去旅游、探亲访友不再需要提前跑到车站售票窗口望着发车时间表嚷嚷“给我一张去xx的车票”,只要在去哪儿、12306这些手机终端上动一动手指就行;外卖不再需要打电话,随时随地用饿了么和美团就行…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带动着整个社会都朝向移动互联的线上生活前进,尤其是在今年发生的这次疫情中——线上购物的朴朴超市、线上外送的饿了么、线上教学的网络直播、线上问诊的网络就医、线上统一的电子健康证…互联网看似让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里被解决,却也急匆匆地甩下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群体——他们不会使用电子产品,没有线上支付的渠道,更没有能力揣着智能手机在小小的扫码仪器上证明自己的健康。

“这个世界我不喜欢了,这些我都不会。” 

看完那篇微博之后心里说实话是挺难受的,因为我的母亲也是这样,近几年才开始慢慢学会使用一些电子产品。所以,这篇文章写下来,不仅是要说明几个重要的考点,更是对当下这样的数字代际差异作出必要的思考和提醒。

🥛

  4月14日推送考点汇总  

网络社会理论
媒介即讯息
创新与扩散
数字鸿沟
数字代沟
后喻文化

🍽

  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  

考点:网络社会理论、曼纽尔·卡斯特
过往考察重要性:✨✨✨✨

参考书联系:《网络传播概论》P56

  ☁️‴ ☽⋆゜

- 曼纽尔·卡斯特 -

名词解释来源:2020版小册子

曼纽尔·卡斯特是世界著名的网络社会学家和信息社会学家,代表作有《城市问题》、《信息化城市》、“信息时代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 千年终结》,并且构建了网络社会理论。

卡斯特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信息技术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形成了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除此之外,卡斯特还提出了“信息资本主义”、“网络社会身份认同”、“流动空间”等创新的理论,为理解当今社会形态、预见未来社会变迁方向指明方向。

  ☁️‴ ☽⋆゜

- 网络社会理论 -

父母他们的那趟时代列车
早已在这样的社会中脱轨

卡斯特认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 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的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

简单来说,便是传统的工业化社会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社会形态和运作逻辑皆为网络技术所重新建构,促使经济行为、组织形式、文化交流、工作方式、职业结构都与此前的社会情境相比有了巨大的颠覆性。

用网传的思维来解释这个理论是再好不过了。

在《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四版)中,清华大学的彭兰教授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番网络景象:网络自身所承载的独有特性——包括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和多级性等——改变了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同时创造出例如粉丝经济、网红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互联网经济经济形式。对于新闻业(传媒业)而言,从新闻内容生产、信息呈现、分发传播到行业的结构组织,网络对其整个职业组织形式有着极强的重塑能力。除此之外,在社会文化和公共话语空间讨论等方面,舆论、亚文化、媒介素养等也被赋予了更多全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网络传播概论的划重点和导读课中,上述所有问题均被纳入讨论范畴,并将其做了框架总结和归纳整理,需要的朋友可直接进入我们的cctalk公开群(88110295)观看录播回放。

网络不仅是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腾空架起了一座「空中楼阁」,让虚拟与现实仿佛海市蜃楼一般相互交织,更在其中创造出了以节点为传播中心的网络的流动空间。

网络社会是“环绕着各种流动——例如资本流动, 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性互动的流动,影像、声音和象征的流动——而构建起来的”,易言之,流动是网络社会的主导性活动,因而支撑这种流动的空间形式也应该是流动的,即“流动空间”。(牛俊伟,2014)

在流动空间理论中,卡斯特提出了三个特点,一是网络节点组成的物理空间,也就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上去说,每个人手握一个传播终端,就能成为一个网络的传播节点——而网络节点是电子回路中连接信息、存储信息的虚拟电子点节点。

*首先,节点是网络中的基本组成单位,节点包含于网络之中,通过节点组建成网络,网络中任何一部分都是节点。其次,只有通过节点才能够实现信息的流通和交互,节点是由电子推动中网络连接而成的地方。通过节点,信息流实现流通和交互。最后,网络的功能与意义在网络节点相互作用中产生 。(余婷,2014)

这也同样印证了彭兰教授在网传概第五章所说的「用户节点化生存」。

二是占据支配地位的精英权力空间。在网络社会场域中同样存在与现实社会相同的权力控制。无论是来自于政府、经济还是技术,划分出属于精英人群的自身存在范围,是恒久不变的定律。

三是全球化的连接。此处的概念与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地球村」相似,不同点在于卡斯特认为网络并非让全球再次进入部落化,而是更强调消费、信息、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传播流动——“全球城市”。

而在这样的网络技术带来的社会改变下,成长背景贴近于工业化社会的父母长辈们往往未被容纳进如此的后工业化的网络社会空间的节点中。在他们那个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媒体是广播、电视类的大众媒体,其带来的社会价值、思考方式、行动模式均与互联网格格不入,因此,长辈往往容易被抛弃在了时代发展之外。

*媒介即讯息: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

  埃弗雷特·罗杰斯  
  创新与扩散  

考点:创新扩散理论
过往考察重要性:✨✨✨

参考书联系:《传播学教程》P179

  ☁️‴ ☽⋆゜

后期使用者和滞后者

对于父母、爷爷奶奶这类长辈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阶段而言,网络是一个新兴的产物。一些学者90、00后这样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的「Z世代」称为「数字原生代」,而将其他时代的人群称为「数字移民」。

在创新与扩散的理论中,罗杰斯提出了一个创新扩散的S型曲线,用以解释不同人群对于创新品的接受过程。

(图源网络)

1.创新者,具有冒险精神,从系统外引入新观念,启动创新思想在本系统内的扩散,是新思想采纳的“把关人”,尽管他们并不一定受到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尊敬。

2.早期采用者,受到其他成员的尊敬,是既成功又谨慎的创新采纳者,在系统中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会和周围人谈论自己对于该创新的主观评价,减少创新扩散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3.早期的大多数,这个群体深思熟虑,既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抛弃陈腐观念的人。他们在扩散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相互影响,谨慎地跟随创新潮流,但很少会领导这种潮流。

4.晚期的大多数,这个群体的人数与早期的大多数一样占群体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对创新持怀疑态度,他们在大多数成员采用创新后才会跟随。他们采用创新,可能既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是因为周围大多数人给他们造成了压力。

5.滞后者,是系统内最后采纳创新的群体,他们坚持传统,对事物的看法相比较最为狭隘,许多几乎是与系统社会网络隔离的遁世者,由于财力有限,他们对创新具有一种抵制态度,只有确信不会失败后才会采纳。

因此,对于网络这样的创新品而言,父辈的人往往是集中于「晚期的大多数」或「滞后者」。

这也就进一步地解释了他们是如何被网络社会所「抛弃」的。

🍽

  数字鸿沟  

考点:数字鸿沟
过往考察重要性:✨✨✨✨✨

参考书联系
《网络传播概论》P343+《传播学教程》P214

  ☁️‴ ☽⋆゜

- 数字鸿沟 -
+ Digital Divide/Digital Gap +

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8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道中提出:“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数字技术的 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诺里斯强调了数字鸿沟涉及每个国家中信息富足者和信息贫困者(补充说明:由于社会地位、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等)之间的差距,指的是那些使用和不使用数字资源去动员或参与公共生活的人们之间的差别。

阿特威尔将电脑和互联网的接入差距称为“第一道数字鸿沟”,将电脑和互联网 的使用差距称为“第二道数字鸿沟” ,即接入沟和使用沟。

数字鸿沟最开始提出是针对社会公众是否拥有网络接入技术,例如家中是否有电脑设备,是否能够支付网络连接费用等,而后逐渐延伸到不同人群对于互联网内容的使用上,例如你的母亲和你虽然都有互联网的接入权,但在对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娱乐消遣等功能的利用上,显然存在较大差异。

在进一步的数字鸿沟研究中,额外纳入了对全球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比较;同一国家或地区内的不同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对比,例如我国的西北地区和东南地区等。

  ☁️‴ ☽⋆゜

-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怎样的社会改变 -

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提出「代问题」的概念,认为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传承是在代际之间完成的。代际之间存在的社会文化、教育水平、媒介环境等都会造成代际的差异与隔阂,由此产生代际鸿沟。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代沟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世代关系中的社会现象”。

这种代沟可能是你与父辈之间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不一,例如婚恋、学习、消费等价值观,也有可能是在对于媒介技术使用中的技能差异。因此,代沟也属于数字鸿沟的讨论范畴,被称为「代际数字鸿沟」,多存在于经历过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具有年龄差距的群体中。

在这样对于互联网的利用和使用差距下,催生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文化反哺(后喻文化)。

后喻文化最开始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她认为,后喻文化代表着一种长辈向晚辈学习,知识与技术以一种反哺的形式得以扩散和传播。

父母不再是当父母被这个时代所抛下,我们就应该负责将其拉住,这就是后喻文化的重心。

  ☁️‴ ☽⋆゜

- 数字鸿沟是否会扩大 -

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去年冲刺期我写的一篇推送,专门提出关于「数字鸿沟是否扩大」的讨论。

事实证明,去年数字鸿沟在多所院校中均是重要考点。

数字鸿沟这道题真的必考!谁都别拦着俺写题!

-


一个问题可以延伸的点有很多
而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多时候就是慢慢积累而成的

网络传播概论和传播学教程这两本书很重要
希望大家都能充分学习和加以利用

同时

秃头研究所
传播学划重点课
网络传播概论导读课
均可观看回放

我们已经帮你把知识框架整理好了
就等你来拿下它

下载cctalk客户端并搜索群号
88110295


-


秃头研究所
网络传播概论精读课
正式开课


具体课程情况可询
班女士/花总/鱼姐/包经理




☎ 本篇推送参考文献
[1]牛俊伟.从城市空间到流动空间 ——卡斯特空间理论述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20-23.
[2]林 枫 周裕琼 李 博.同一个家庭不同的微信:大学生VS父母的数字代沟研究[J].新闻大学,2017,3(143):99-106.
[3]韦 路 谢 点.全 球数字鸿沟 变迁及其影响 因 素研究 — 基 于1990-2010世 界 宏 观数 据 的 实 证 分 析[J].新闻大学,2015,2(9):36-54.

 晚 安 


秃头研究所的全程班预警
一起做自律且可爱
惦记六便士也爱看月亮的人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