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人际传播这个考点 | 如何做笔记的专题进阶版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通过去年的真题可以很直观地发现,人际传播的考察内容大多是集中在「概念阐释」、「进一步的解释分析」以及「在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改变」(又是“改变”这种考法🔗当我们谈论新传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除去简单的概念、内涵、人际传播的多媒体属性这些书上的内容不谈,留给我们最大的研究和写作空间的应该就是「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改变」,这要是说起来,除了能写一道题,也能写一本书(参考南希·拜厄姆写的《交往在云端》,2020年1月最新出版的,今天这篇推送的分析也会用到它。)

总而言之,人际传播这个考点,争取今晚就把它搞定👀。

🚩 涉及书本知识点内容:

《传播学教程》:第五章
《传播学引论》:第二讲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章


- # -

  人际传播  

· 无概念不答题 ·

如果抛开答题不谈,就只说「思考问题」的话,首先肯定是「框定你要回答的内容」。比如有人问你「你觉得B站的运营模式是什么」,那我们首先就是要解释清楚,「什么是B站」以及「何谓运营模式」。先要保证对问题的每一个点都清楚,继而进一步地去讨论。

所以,要聊人际传播,就必须先从「什么是人际传播」开始(放在其他问题中也是一样的。)

🚩 人际传播的概念和动机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直观、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其主要特征在于符号互动,核心在于经由符号而结成的一种关系。

人际传播需要在一种传播双方共同认可和熟悉的经验范围内进行。换言之,人际传播必须能够共享符号,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了解环境,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其相应变化;建立与他人的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是一种多媒体传播: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的多重传播过程;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符号意义所构成的传播情境。例如「没关系」这个符号在正常的道歉和被道歉者之间,可能代表的是一种“原谅”的语境,但是如果出现在爽约和被爽约者之间,可能就会有更多丰富的意义内涵。语境一定是由各种符号意义组成的。

人际传播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为什么说现在的社交媒体是一种分布式传播,原因就在于相比于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而言,分布式的传播大部分是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连接的。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人际传播的传播关系成立大部分就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就像是你想和你妈聊天,和你每天必须要向老板汇报工作是不同的。

🚩 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中提出的概念。库里认为,人的自我会影响其社会行为。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期待和态度等会形成个体的“镜中我”,通过这面镜子,个体不断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和把握。“镜中我”理论包含的三个内容:

①他人对个体的评价
②他人对个体的态度
③个体对他人评价和态度的情感

库里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当人际传播尤其是初级群体的传播越活跃,“镜中我”就越清晰,个人对自我的把握就越准确。

- # -

  人际传播的多媒体属性  

· 一个不曾注意的考点 ·

如果没有看那么多真题,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知识点真的容易被忽略。

语言符号:声音语言+书写语言

非语言符号: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服装、发型…

要把这些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联系着它们共同构成的「传播情境」来思考。

- # -

  人际传播在新媒体/社交媒体时代的改变  

在这一部分我主要会谈到八个与人际传播在新媒体或者说是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改变,分别利用小标题(一定要精炼,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解释的方式(这也是在答题或者是撰写一些比较需要逻辑的学术性文章时惯用的文字组织方法)阐述这几个观点。

🚩 非人格化趋势:人际传播主体的颠覆

传统的人际传播关系大多建立在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传递过程中,在此期间,交流双方所拥有的传播主体性是较为明显的。但在互联网的扁平化、分布式的传播节点网络中,人际交往不再特指人与人相互间的传播,而是转化为节点与节点的信号传输。在社交网络中,节点可以是某一组织建立起的非人格化传播符号——例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因此,相比于传统的人际传播关系,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人际传播形式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主体内涵,也触发人际传播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中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 未知的陌生人:人际传播对象的不确定性

互联网的特点之一就是匿名性。网络空间的虚拟属性允许个人创造出与现实世界全然不同的角色特征,打破传统交往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真实信息是数字化生存的重要表征。随意设置和精心策划让网络中人际传播的对象相比于传统交往而言充斥了强烈的不确定性。交往双方的所有信息均可能是编撰虚构的,而由此导致的大量网络诈骗事件也充分证实,互联网时代下的人际传播较之以往而言更为不稳定。

🚩 社交方式的重塑:人际传播中印象整饰的演化

戈夫曼在对设得兰群岛的佃农进行研究后认为,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个体通常会利用衣着服饰、身材外貌、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印象管理(或者是印象整饰)。与之相似,互联网时代的人际传播由于媒介技术的尚未能完全复制现实的传播环境,无法还原现实情景中的管理要素,但个体仍可以通过对虚拟身份的调整进行印象整饰,例如设置相应的网名、头像、所使用的聊天文字和符号,塑造出其想要呈现在传播对象面前的形象特征。

🚩 情境构建的差异:人际传播社交线索的改变

人际传播中的社会语境构建主要基于语言符号或是面部表情、语音语调和其他身体动作等非语言符号。在互联网的人际传播过程中,以文字和语音对话为主的传播方式以单一符号为主,这类贫媒体(Lean Media)容易造成传播情境的缺失,引发传播中的误读情况。但与此同时,网络交流允许以表情符号、表情包等对人际传播的情境空间进行补充和辅助,例如emoji符号、微信表情包等。总的来说,社交线索的变化迫使人际传播中情境构建的过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 数字存储的对话:人际传播的恒久价值

就像是苏格拉底的诸多对话无法传承一样,存在于面对面交流的人际传播由于较多地利用语言符号,所以容易陷入转瞬即逝和难以保存的困境中。相反,数字化存储的网络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上支持人际传播的对话内容得以保存。传播双方所生产的语音、文字、图片或其他相关信息内容,均能够在被存储,以达到随时翻看、查找和回忆的作用。不过,人际传播内容的恒久储存也会带来信息泄漏等隐私保护问题。

🚩 节点的信息流动:人际传播中异步交流的传递速度

异步交流是传播双方之间的对话频次和时间的不对等。《查令街十四号》中的汉芙和德尔利用书信往来维持了几十年的友谊。以邮件作为媒介的传统人际传播相较于当前的即时通信技术而言会消耗更多的时间,导致异步交流的时间延长。移动互联网即发即达的传播速率恰恰是大幅度地缩短了异步交流的时间损耗,提高了异步交流的效率,甚至能够促使其达到远距离的同步交流。但是,与面对面交流相异的是,网络即时通讯也容易因为某一方的故意延时而转为异步交流。

🚩 多角色对话:人际传播的流动性 

以往的人际传播大多囿于口语传播的范围、个人的传播精力以及传播圈层的有限性,仅局限于较小的传播范围内。对比之下,网络时代的人际传播可以利用网络媒介所拼凑的具有较强连接性公共交流空间,迅速地进行信息交换和传播。弱连接和强连接的交流纽带改变了以往传播群体间的区隔意味,促使节点与节点、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尤其是在一些影响较为广泛的公共事件中人际传播的交流接力表现得尤为明显,能够将某一事件迅速地传递至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中。

🚩 线索滤除的困境:人际传播中的交流暴力

线索滤除是指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社会中,由于缺乏现实社会的规则和社会责任感的约束以及发言内容较少影响其现实生活,且因打破规则而需要付出的代价较低,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往往更容易产生辱骂、厌恶和关系断裂的情况,从而导致网络暴力的现象频发。

- # -


  如何做笔记  

讲完了这么多,再讲点大家最近都比较关心的话题:如何做笔记。

昨晚花总说了一些🔗笔记方法论 Vol.1 | 前期读参考书时,到底怎么做笔记才不浪费时间?,那我这篇推送就权当是锦上添花。其实,通过一个人际传播的考点,应该就能明白,做笔记这件事情,尤其是专题笔记,

一定是从「真题考法」先出发,然后通过这些考察方式,回过头来一点一点地补充好自己的专题。比如人际传播,考的就是概念+多媒体+变化,那我们在做笔记、做专题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点入手,一点点地剖析开来,去寻找答案——不论是查论文,还是看公众号的推文,都是为了能够学习到知识,最后运用到答题当中去。

顺带预告一下五月的笔记,和去年一样,也是和一位高分学长一起增补的(连分数都一样的那种一样),大概等到下半个月就会出,如果觉得还是比较需要,可以考虑看看。

没啦!
今天大概就聊这么多,大家晚安!

  晚 安  


✍️参考文献✍️

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
2、《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李彬
3、《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南希·拜厄姆

秃头研究所的全程班预警
一起做自律且可爱
惦记六便士也爱看月亮的人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