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贾谊看再穷不能穷教育

 左手咖啡右手茶 2021-05-18

读历史,女人有自己的态度和逻辑。

《史记》里说,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看这段文字,回答下面三个问题:一是18岁的时候,你读了哪几本经典名著?二是18岁的时候,你的特长是什么?三是18岁的你,28岁的你,38岁的你,还有现在的你,整天在脑海中想的是什么?

回答完这三个问题,人生的差距也就找到了。

进入宫廷,当了博士的贾谊,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稍微解释一下,在西汉初年,国家刚刚建立,还没有成立什么像样的学校。这里的博士,跟今天大学校园里的“博士学位”是两码事。西汉时期的博士,是官府里的一种职务,研究古今学术,为政府提供参谋。20岁出头的贾谊,应该是博士群体里最年轻的一个了。

汉文帝非常欣赏贾谊,从年龄上,他比贾谊大三岁而已,代沟不大,年轻人更容易聊得来吧?总之,一年之内,汉文帝多次破格提拔贾谊,从协助吴廷尉治理河南开始,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年轻的贾谊就进入汉王朝权力的顶层圈子中。这个事情如果放在21世纪,人们大概会问:他爹是谁?

即使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文帝时期,人们也会问:凭什么?

关于贾谊的身世,司马迁在《史记》里一个字都没提,司马迁大概想通过这种笔法和安排让后世的年轻人明白:不是所有的成功都可以拼爹。

一个只会拼爹的时代,拼不出什么美好未来。

其实贾谊的成功,拼的是教育。

贾谊生活的年代,教育资源不像今天这般发达,汉文帝时期民间大概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学校,在这种背景下,贾谊能够在张苍门下学习,可见贾谊的爹妈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也是很有远见的。

再穷不能穷教育。

他的爹妈让他跟对了老师。

贾谊的老师张苍在秦朝时曾经当过御史,写了《九章算术》。张苍的老师是荀况,荀况是战国末期赵国的思想家,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师从张苍,贾谊的思想打上了儒家底色,也学会了数理分析。

贾谊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让我们放飞一下思想:在遥远的汉文帝时期,纸张还没有发明,书籍的主要呈现工具是竹子,贵且重,贾谊的父母将他送到张苍门下,拜名师,给了他较好的教育资源,此外,也一定给他准备了一间书房,不然贾谊到哪里去看诸子百家之书?

真是应了今天的那句话:给孩子一间学区房,不如给孩子一间书房。

后来贾谊被河南郡守李斯相中,召到门下,辅佐自己治理一方。说起来,这位郡守吴公曾经是李斯的学生,而李斯也曾经是荀况的学生,贾谊和吴公,也算师出同门了。

两人合作的很愉快,也取得了很好的政绩。汉文帝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听说吴公在河南干得不错,因此就打算提拔他,吴公顺势推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贾谊。

不得不说:吴公对于贾谊,有知遇之恩。贾谊对吴公,也有协助之劳。贾谊最应该感谢的,是父母给了他受教育的机会。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教育更能改变人生轨迹了。

一个靠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轨迹的孩子,荣耀先人,也福泽后代。

在任何史料里,都很难找到贾谊父母的只言片语,《史记》只记载了贾谊死后,他的子孙获得孝武皇帝的奉赏: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今天很多农村的孩子,城市的孩子,普通人家的孩子,富贵人家的孩子,无数个孩子,都在靠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

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对教育资源的掠夺,是最残忍的掠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