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或许,是一个爱做饭的先民,最先发明了陶器

 左手咖啡右手茶 2021-05-18

小时候在乡下玩泥巴,村子里的黄土在雨后会变得非常湿润而富有黏性,一帮小朋友总喜欢跑到学校操场旁边的山坡那去挖黏土,借着雨水的浸润,把黄黏土捏出各种造型,放到太阳底晒,一件原始艺术品就制成了。玩过家家游戏的时候,这种被太阳晒过的黄黏土作品,可以拿来做盘子呢。

这就是淘气小孩做出来的“陶器”。

距今几千年前的先民们,他们也玩泥巴。他们会把黏土捏成对生活有用的模样:盛水的碗、盛菜的盘、储存谷粒的瓮……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凝固成器。这些土陶器制作工艺简单,但是也易碎,遇水之后很容易就散掉了。

学会用火之后,先民们把这些用黏土捏出来的器皿,放到火里烧制,变成更加坚固耐用的陶器。架到篝火上,可以把水烧开,还可以把放在水里的食物煮成另一种美味。

如此看来,推动陶器出现的最大动力,应该是和食物有关的。

在森林里烧烤打猎而来的美食,不需要陶器,但是,如果想随时喝到水,就需要一只盛水的容器;采集果子的时候,不需要陶器,但是,当先民们采集到种子和谷粒时,就需要一只能够帮忙攒住这些细小粮食的容器。

我大胆的设想,因为要喝水,要煮粥,所以,要有陶器。也许,在推动陶器产生这件事情上,妈妈们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乌鸦喝水的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它发现一只罐子里有水,可是水太浅,它的嘴巴又不够长,怎么办?

乌鸦想出一个好办法,它往罐子里装小石子,用嘴巴衔来一颗又一颗小石子,扔到罐子里,然后水面上涨,乌鸦就喝到水啦。

最初这个故事是用来说明乌鸦勤于思考,站在陶器的角度重新解读,发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结论:这是一只经过火烧的陶器,坚固耐用,可以盛水。当乌鸦往里面投小石子的时候,竟然没有把它打破呢。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如果这段介绍属实的话,陶器的历史,还真是久远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