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金太阳联考|“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复兴华夏文明之邦”主题教师下水文(二)

 又见雁儿飞 2021-05-18

高三金太阳联考

教师下水文

作文材料及立意解析请点击下方蓝色链接

高三金太阳联考|“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复兴华夏文明之邦”主题教师下水文

悠悠汉字情,复兴文明邦

郑州啟思中学:小溪

“似芙蓉涉水而来,旖旎独特;如野菊淡然绽放,暗香盈袖。”每一个汉字都是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而中国文化之所以流传千年,悠悠汉字功不可没。“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首《菩萨蛮》,凝聚着无数爱国志士的眼泪;“中国文化是大圆,而中文是其半径。” 这一句深情吐露,饱含着余光中拳拳的爱国心;“中文在掌,故乡在握。”是每一位热爱中文的志士仁人,复兴中华的心声。悠悠汉字情,复兴文明邦。

汉字亲如故,“思通万里之外,意结千载之前”悠悠中华汉字,唱响深深爱国情怀。

“魅环宇宙载风云 ,力透万年尽国魂”。中华悠悠,汉字悠悠。一个汉字记下一段心路历程,一笔一划皆是生命的音符。余光中如是说,“我们要努力把中文学好,让这半径变得更长,使中国文化走得更远。”生于斯,长于斯,每一个汉字都跳动着中国的印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山间溪水,流进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如缕缕清风,吹遍市井人家。热爱汉字,就是热爱脚下这片土地,就是传承深深爱国情。

汉字醉如诗,“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悠悠中华汉字,传承千年华夏文明。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中文信息研究会的秘书长萧启宏如是总结。汉字的故事,从春说到秋,从绿说到黄,编织着神奇的童话,承载着对世界的最初的感知,传承着一个个千年古老的故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启蒙时对故乡最美的情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李白对友谊抒写的浪漫情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思接千载,现代诗人余光中是对故乡的浅浅低吟……热爱汉字,热爱悠悠华夏文明。

 汉字美如画,“ 语润民风真善美 ,文旋山海演红尘”悠悠中华汉字,织就复兴华夏文明之邦的画卷。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易》如是总结汉字的魅力。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该思接千载,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复兴华夏文明之邦。“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新时代,用汉字继续书写千古华夏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依然是中华文明永恒的价值导向。

汉字于春之暮野,我们邂逅,汉字在中国这片原野上落地、生根,从此成了中国心,成了中国魂,成了我心中那段不了的汉字情。用热爱汉字的深情,织就复兴华夏文明之邦。

“零星可比炽日华, 字若珠玑句无瑕”,于全球化背景下,传播汉字,传承华夏文明,需吾辈青年一代接力”在继承中华文化的路上乘风好去,乘风万里,直下看山河。

悠悠华夏文  载以华夏魂

郑州啟思中学:珍珍老师

华夏文化好比一棵大树,那么支撑他根基的就是文字;华夏文化犹如一幅华美的锦缎,那么绘成美丽图案的丝丝缕线仍是文字。文字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文字记录着华夏的历史,文字传承着千年的文明。而今的华夏儿女,数典不能忘祖,饮水要懂得思源,学好中国汉字,复兴华夏之邦,我们责无旁贷。

学好中国汉字,可管中窥豹,意接千载,追宗怀远。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字一境界。中国的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源于生活,创于实践,是人们生活的写照。祖先用智慧创造了文字,他们用象形字来描摹万千世界,他们用指事字让所指代的内容更加具体,形声字更是别具一格,形旁给人以的联想,声旁给人以乐的享受.....一个个汉字 ,它不是生硬的方块,它是一个个鲜活的境界,我们可管中窥豹,追宗怀远,思通万里之外,意接千载之前。

学好中国汉字,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传华夏文明。

千年的历史靠谁实录?古今的变通有谁诉说?华夏的文明何以源远流长?毫无疑问,是中国的汉字,它记录了历史,它传播了思想,它酿造了中华的文化。历史学家,依靠他记录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思想家用它著书立说,发表自己革故鼎新的主张......可以说,没有中国的汉字,就没有中国的文化。我们凭借文字,可以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我们通过文字的记载,可了解古今的变幻。是文字,传播了华夏千年文明。

学好汉字,可以继陈创新,与时俱进,扬华夏之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中国的汉字也在吐故纳新。对内它兼容并蓄,它每年都在以包容的姿态吸收网络语。对于外来语,它也是海纳百川。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更应该学好汉字,继陈创新,扬华夏之魂。正如余光中所说:中国的文化是个大圆,而中文就是圆的半径,半径变得更长,中国的文化就走得更远。

悠悠华夏文,载以华夏魂。学好汉字,守住文化之根,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振兴华夏文明。

品汉字之美,扬华夏文明

郑州啟思中学:含章

中华文化从奔涌不息的黄河开始,一点一滴渗入我们的骨髓,浮荡我们的心间。那悠扬的琴箫,那素净的宣纸,无不是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根底的语言文字,更是我们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只有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可谓:不忘本来,奔向未来。

汲取文字之精髓,锻造子孙之傲骨。

汉字由人而生,是人的见识和智慧的外在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大抵都逃不过汉字的表述。流淌在汉字中的,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爱国豪情,有“直将云梦吞如芥,不信君山铲不平”的自信凯歌,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警醒名言。这些诗句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密码,这些诗句无不镌刻着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千百年来,代代中国人不断汲取汉字之精髓,用文字的力量锻造华夏之精神。汉字给予我们力量,汉字指引我们方向。

品读文字之大美,提升民族之自信。

“汉字是记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追溯中华文明的根脉和纽带。”文字的发展,也折射出文化的发展。在国运衰微,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三千年而泄一密”的甲骨文横空出世,显示出中国文字的强大生命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周边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时至今日,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的“汉语热”遍地开花,让众多国外友人在汉语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面对有如此魅力和吸引力的汉字,我们怎能不骄傲?我们怎能不自豪?我们怎能不自信?

挖掘文字之底蕴,创新文化之形态。

汉字,一端连着历史,一端连着传承和发扬。为了让蕴含强大生命力的汉字更好地展现当代中华文明之风采,就必须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文字。君不见,当代的众多文创产品上闪耀着甲骨、篆文的痕迹;君不见,流行音乐填上古诗词,让古代文字迸发新的生命力;君不见,古人在精心安排下走进现代,讲述经典创作历程,让典籍中的文字深入人心。当代人正在用自己的创新方式,通过多样的努力,重新打开博大精深的文字大门,让沉默的文字在当代焕发出动人的旋律。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追梦的路上,我们只有发掘文字的价值,传承文字的魅力,创新文字的活力,才能在历史长河中找准方向、充满自信、勇往直前。让我们品汉字之美,扬华夏文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