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第61篇:读文随笔∣从“文本解读”到“文本读解”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05-19

从“文本解读”到“文本读解”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1年第2期发表了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石修银老师的论文《读解:指向深度阅读的个性阐释》。这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文本读解”进行了相对透彻的解释,并提出了读解的具体路径。我本人长期进行“文本解读”研究,但从未思考过“文本读解”的话题,这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开了我的视野,促使我思考“解读之后怎么办”的问题。石修银老师的论文理论性很强,但又不乏实际的操作指引与案例。像这样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论文,也正是一线教师学习的范本。

解读与读解,两个相同的字,顺序颠倒之后,意思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的概念系统中,读解与解读,实际上是一回事,我写文章,有时候称“解读”,有时候称“读解”。但这篇论文所说的“读解”,有着不同的含义。陈日亮老师认为,解读是解开、解释、解剖所读的文本,以揭示文本的内涵;读解则是读了之后自己的理解、解决、阐说、发挥。我的理解是,文本解读就是对一篇文本进行的理解,这种理解既可以是阐发文本原意,也可以是依据读者的人生经历、审美观点等进行的创造性解读,不论是哪种情况,都离不开文本本身;文本读解则是在阅读之后,如何理解和运用阅读的收获,如何将阅读所得应用于其他情境中,使之成为自己的阅读经验、人生经验。例如对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词,从解读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词的意思,把握这句词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分析“衣带渐宽”这个意象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信息等,但从读解的角度看,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出其他方面的人生道理,王国维就是读出了成就大学问的境界,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语言情境中,将其化入自己的言语系统中。

石修银老师指出,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忽视个性体验与真实情境的运用,学生往往还是在掌握去境脉化的知识,这实际上是一种占有式的教学。学生在阅读某篇课文后,或者经过教师教学后,所获得的就是一些零碎的语文知识包括文体知识、技法知识,未能实现有效的语言建构与运用,遑论其他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了。教师在教学时,关注的也是语文知识尤其是静态的文章写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未能有效地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文本解读,更不能将解读的成果化为个体的语文经验。二是以个人的读解作为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无视单元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验体悟。教师的个人读解也很有必要,但在进行语文课堂时,要经过一定的筛选或重构,筛选或重构的依据之一便是语文课程的属性以及教材的指向。当然,如何看待教材的指向,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宜绝对化的问题,对教材亦步亦趋,不见得就是一种正确的取向。针对这种情况,作者提出,阅读教学当引导学生跳出去境脉化的识读圈子,鼓励学生从具身体验与情境语用中,演绎出合乎文本、合乎逻辑的读解,也就是实现情感内化与思想、语言生成的深度学习,实现阅读的创生价值,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具体说来,读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身体悟型,一种是情境语用型。前者指的是学生结合自身阅读体验生发出个性阐释。不论是教材还是习题中,都会有“结合自身经历”谈阅读感悟的题目,这指向的就是具身体悟。石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教师执教《滥竽充数》,多数同学都在批判没有真才实学、混日子的现象,但有的同学读出了“同伴的冷漠,也会助长不学无术者”,这就是基于个人体悟读出来的内容。寓言的作者或许没有这方面的指引,但读者与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时,就从具身体悟方面产生了新的联想。肖培东老师的课,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具身体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肖老师最常用的教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出节奏与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具身体悟的方式。反观很多教师,眼中只有修辞手法和考试的知识点,这是无法进行具身体悟的。后者指的是将阅读思想、语言运用到写作情境、生活情境中,从而生成自己的语言。这种情境语用,又有引用类、仿用类、化用类三种类型,作者也用丰富的案例进行了说明。其实这三种方法,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用到,但大多是置于语用题中作为语言运用的专项训练,着眼于语言本身的特点与规律,而没有将语言所在的整体语脉迁移到其他具体的情境中。这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语文教育理论问题,我还要进行继续思考。

最后,石老师还谈到了读解的原则问题,即尊重原则、拓展原则、逻辑原则。这些其实也适用于文本解读。我对作者提及的“拓展原则”很有兴趣,因为我发现不少教师在设计某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时,也存在着过于个性化、随意化的现象,例如将《登勃朗峰》的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感悟人生要慢慢走,要享受自然与生活的美好”,这是一种具身体悟,但这种体悟本身脱离了文本本身的内涵,实际上是没有尊重文本的内涵。《登勃朗峰》还有一个译名是《车夫之王》,马克·吐温在前文中描绘的景物,真正的用意是什么,这一点需要全面把握。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再结合教材的指引包括单元教学目标的提示等,进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读解的基础还是文本解读,脱离了文本内涵的读解,无异于空中楼阁。另外,拓展也要讲究逻辑自洽,不能随意拓展,更不能“降维拓展”。有学生读了《记承天寺夜游》后认为“作者在告诫世人要有超脱的心,要热爱世界、热爱生活”,这种感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是随处可见的。学生阅读了文本之后,最常见的情感就是“热爱”“喜爱”,要去热爱祖国和亲人,要去热爱生活,要去喜欢自然美景等等。这其实是将原文丰富、宽厚的意蕴“窄化”“矮化”了。这些问题,是在文本读解中经常出现的,教师还是要指导学生在对文本进行透彻解读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拓展或化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