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做到随遇而安

 背后国文 2021-05-19

别看我们整天拿着手机,刷着微信、抖音,好似活得开开心心的,但心好像总是不安。不安是现代人最大的心理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不安呢?是焦虑和浮躁,心安的人不会焦虑和浮躁,即使有焦虑和浮躁,他们也会伺机克服,因此人生存的一大挑战除了与身体的疾病抗争之外,还要能克服心里的疾病。

从人出生开始,父母就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上学,父母担心进不了名校,孩子担心成绩倒数而被人嘲笑。再到上大学,工作,还是担心落后于他人,上不了好的学校,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以后再到结婚、升迁,又是担心遇不到好的结婚对象,职场规划毫无前途。再到了中年和步入老年,又是担心父母和自己的身体,又是担心子女的发展。几乎没有一刻不在担心,不在烦扰。人生如意的时候是,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更是。

随遇而安是指随便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安心自在,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环境往往不如人意的时候多。当我们面对困境和不顺,不是怨天尤人,喟叹命运的不公,就是自怨自艾,感慨世事的艰难。所以人很少能真正地随遇而安,不因环境改变,不因际遇改变,心始终安宁、平静、自在与豁达。能够随遇而安的人那一定是高人,是有定力的人。

舜是,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孟子·尽心下》)意思是,孟子说:“舜吃干粮啃野菜的时候,似乎是要终身如此了;等他做了天子,穿着麻葛单衣,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着,又好像这些本来就是他的。”

舜能够“若将终身焉”,朱熹给了很好的解读,他说:“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人能够随遇而安,其实是性分决定了的,不需提前设计,完全是自己的本性、本分所决定。一般人如果依据自己的本性、本分,能够随遇而安吗?不能,因为他们的本性、本分里面没有仁的观念。

观念改变一切,但人恰恰是观念被改变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步踏入圣贤的行列,它有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修身,不断自省,不断改过的过程,它是一个好学、不贰过、三月不违仁的过程,它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断进取的过程。

我们在很多的时候会陷入迷茫,根本无从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总在忧,总在烦。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一一》),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不作长远的考虑,一定很快就有烦恼。”

我们有烦恼是没有长远的考虑,那么这个长远的考虑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什么人才能无忧?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篇第九·二八》)仁者是不会忧虑的,那仁者应该一定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我们知道,仁者以修养德行为目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致力追求人格的完善,这就是他们长远的考虑,忠贞不渝,坚持不懈。

那是不是有了这样的长远的考虑,就不会有烦忧了呢?按理是这样,但要我们一般人都信服,存在很大的难度。

首先为生活奔波的芸芸众生思想境界没那么高,他们虽然活着,但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他们没有做仁者的打算,当然也不会有仁者那样的长远的考虑。

其次我们相当一部分的人的理解,我们现在所有的烦忧都来自环境,是环境的不如意,是际遇的不如意才造成的烦和忧。一旦环境改善,际遇得到改观,人就开心快乐,当然也就会安心自在了。

我们知道自己常常把心安在哪,安在自己日常的思维,初步的判断上,安在自身通过努力达成目标的实现上,安在自己自以为是正确的价值观念上,可是这些安的地方都对吗?我们自己或许从来没有想过,或许也没有对错的标准。

在《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二一》有一段宰我和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宰我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当场没有责备他,只是问他这样做是不是心安。宰我说他心安。孔子说,只要心安,你就可以这样做。等宰我出去后,孔子责备道:“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为什么振振有词,在老师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因为他认为他是对的,他认为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

那孔子又是站在怎样的立场上回答的呢?孔子认为,君子在守丧时,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快乐,住家里不觉舒适,时间太短了,心会不安。他举例说,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你宰我难道没有受到父母三年怀抱的照顾吗?

从上面看出来,一个具仁心,一个不具仁心。心安不安与环境无关,与际遇无关,而与具不具仁心有关。具不具仁心就是一个人自己长远的考虑,如果修养自己的仁心仁德,仁心具备了,仁德具备了,随遇才能而安。否则,一旦环境、际遇发生改变,一切所谓的安心自在都是假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