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人硬是不卖给我们了,抗疫怎么办?

 中外管理传媒 2021-05-19

——第四届中国造隐形冠军:实现“产业链启动”!

文: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 杨光

全球疫情与全球政治,正在考验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哪怕只是基于人道情怀。这是一个眼前发生的真事。

“好在河南有一家”

最近,我不经意卷入了一桩人道国际贸易。有趣的是,这涉及到了三个国家,和我们的两家企业,和一个省——看起来“十三不靠”。

一位好友受A国驻华大使馆大使之托,最近找到了我。缘起是A国疫情依然严峻,而本国工业孱弱,针对性医疗救治设备严重不足——自然,要求助去年疫情危急时刻已然展现强大生产能力的中国企业,紧急求购新冠救治必备的B设备。但A国并非来者不拒,他们直接点名要采购我国知名企业C公司的产品——一批有远见的优秀中国企业深耕了30年的国际品牌影响力,这时得到了回报。

但为此为什么要找我?——因为产业链的下半段,也就是经销体系,层层加价,让经费有限的A国大使馆力不从心。而在供不应求的当下,要想说服在商言商的经销商让利,无异与虎谋皮。这时他们听说我和C公司有交集,故而请我代为沟通向C公司直接采购。

大疫当前,各国虽闭门自保,但毕竟唇亡齿寒,客观上已成命运共同体,况人命关天不分国界,我自当全力促成。

当我直接找到C公司的高层,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并不只是产业链的下半段难搞,上半段更难搞。虽然中国企业早已具备了全球数一数二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体系,但是很多内外因素依然会带来供需之间巨大的瓶颈,这并不是仅靠一个名牌企业自身可以解决的。

先说销售端,因为印度疫情的波及,带动了一波国内恐慌性的医疗设备“需求”,据说刚结束的上海医疗设备展就空前热闹。还不止如此,除了跟着起哄产生的心理需求,还滋生了囤货牟利的投机需求——这两样中国从来不缺。再加上“国产”的618将至,于是B产业需求端的疯狂,便可想而知。而B产业的供给端,则是另一番光景。

很多朋友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很多产业的制造能力甚至品牌知名度,本质上还是基于组装,在上游核心部件上,依然“全球化”。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芯片是这样,众所不知的B产业也是这样。早已全球化的C公司,在B产品的生产上一直需要采购法国的核心部件D。但是,今年中欧关系突然倒退,导致法国悍然对整个中国市场断供!这一下,没有了D部件,对中国制造B产品看起来的巨大产能,就构成了釜底抽薪的巨大威胁。

但这笔国际人道商贸,并非就注定黄了。

这时C公司的高管又告诉我:咱们中国的河南有一家企业E,也能生产出D部件——我长舒一口气。

但是别笑得太早。因为法国人今年突然“卡脖子”,导致行业内骤然间僧多粥少,而E公司对D部件的生产又无法一夜扩容,所以B产品的产能依然面临较大瓶颈。换句话说,生产B产品的品牌商们,能从河南的E公司拿到多少D部件,就意味着拥有多少真实的B设备市场份额和商业收益。

最后,C公司的朋友问我:“杨总,你认识E公司的上层吗?”

没有硬件核心技术,何谈大数据智能?

这时,我们会由衷感慨:好在我们,在我们的河南,还有这样一家不出名却了不起的企业!不然,整个产业所有的研发、制造、品牌、经销,和我们正在热议的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就全是扯淡!——这非常残酷,这非常现实。

而这,正是党中央近年一再强调的:要打造具有安全、可控且高品质的产业链供应链。

那靠什么实现?就B产业而言,就是靠能独立生产D部件的E公司这样的企业。而E公司这样的企业,正是中国的“隐形冠军”企业!

没有大批“隐形冠军”的支撑,中国要想彻底摆脱“受制于西方”,就是痴人说梦。

在产业链上发现“隐形冠军”

很显然,中国需要更多的E公司,更多的“隐形冠军”。

也正是在这个重大的时代背景下,由“中外管理传媒”牵头发起的“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在2021年之春,已然成功启动到了第四届。

本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不仅继续牵手陈春花院长、曹仰峰院长、马方院长、吴晓波教授、李平教授、王忠明副会长、周放生副会长、后藤俊夫教授等前三届的中外知名专家评委,又新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陈晓红院士、“华为专家”吴春波教授、“日本经营学大师”坂本光司教授等顶级专家学者,组成了由18人构成的“中外顶级专家评委团”。

与此同时,“第四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在企业参评层面,又实现了重要升级:从今年起,我们突出由中国各个主要行业的龙头链主企业,来发现、甄别、推荐、邀约、背书和持续赋能自身产业链上游的具备“隐形冠军”特质或“隐形冠军”潜质的中小型优秀企业。于是,就在这个不平凡的春天,海尔集团、三一重工、吉利汽车、方太厨具、喜临门家居等多家链主龙头品牌,都积极踊跃高效地参与到了这项将国家安全、产业升级、企业战略和社会公益相统一与融合的重要事业中来。

并且,通过这样的产业链共赢模式,我们确实得以更高效地发现了一批潜藏在各个行业中上游但非常优秀有实力的“类隐形冠军”企业!可以说,在我们五月份结束我们“第四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的企业申报工作时,我们可以说:我们即将评选出的,将是一届行业竞争力更强的实力最牛的一批“中国造隐形冠军”!

在此,“中外管理传媒”代表18位中外评委,和支持“中国造隐形冠军”发展事业的广大官产学精英,对所有参与推荐的链主企业和参评企业的支持与信任,表示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没有“隐形冠军”,不论说什么,“迟早”都是虚的!

就在“第四届中国造隐形冠军”即将转入“专家答辩”环节时,我们注意到新近的三件事:

举国骄傲的华为手机,因为芯片锁喉产能受限,仍在面临“卖一部少一部”的挑战;而豪言百年的湖畔大学,因为脱离实体不合时宜,已然悄悄改名歇业关张;与此同时,踏准了新能源电池的宁德时代,则超越了热衷垄断生意的李嘉诚帝国,成为了港股第一。

没有隐形冠军支撑,精耕如华为也会面临困境。

漠视隐形冠军发展,知名如阿里也会一夜黯然。

无感隐形冠军价值,庞大如和黄也会逐渐平庸。

“坐二望一”的中国国力,要想不再受制于人,实现傲然独立,首先靠的就是认知、挖掘、爱护、培养和支持更多的“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和企业家!并由越来越多的他们,来共同铸就坚不可摧的“中国制造”!没有第二条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