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立寒 很久没有写文章了,并不是说忙到没有时间写文字,而是被一些情绪困扰了很久。 跟朋友聊天时,我问,是不是女人年到30,未婚,基层员工,在企业单位眼里,都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因为可以被任何人替代,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结婚生子,影响了工作…… 其实,对于30岁,我心底有排斥和抵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并不接受30岁的自己。在我的认知里,30岁的自己,应该是个“成功”人士,已经是中层领导了,也有一些工作的经验,以及人生的阅历,然而,现实中,我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放在人群里匆匆跃过,丝毫不会影响别人的注意,就算死亡,也不会有任何影响。或许这种渺小的存在感,让我觉得难以接受。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 接触心理学2年,我越来越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个对批评敏感的人,因为自己对自己太苛刻了,心里已经装了很多不满,别人的一点不满就会像水一样溢出来,觉得难以承受。 虽然,我知道不应该差别化对待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情绪是了解自己的一个窗口。但是,还是忍不住厌恶恐惧、担忧的情绪。 比如,其实我现在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很不满了,认为自己的进步缓慢,几乎没有什么成长,日子只是重复,但是承认自己无能,懒惰,跳出舒适圈太难了,这种现实跟我理想中的状态相差十万八千里,于是不得不压抑痛苦,一直抱怨,甚至沉溺于泡沫剧来逃避现实。 如果说,现在的工作还有什么好处呢?估计就是活不算太多,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成果)。由于惰性,人真的不喜欢改变,喜欢顺着轻松下滑的路走。因为向上走,意味着改变,改变带来痛苦。 最近看文章,有3个点想说一下。 1、为什么人成长后,就会为自己设限,而婴儿不会,就算他们摔跤了,他们依然能站起来,而成年人会因为过去失败的经验,会产生挫败感、恐惧感,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不敢接触某些事了?为什么婴儿没有“习得性无助”,而成人会累计失败的经验和痛苦? 2、人为什么能接受自我暗示,以及合理化各种逻辑?比如,一个女孩心里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自己是个loser,可能她的大脑里就会找出各种案例来验证这个答案。当你处于某个状态时,可能就已经陷进去了,跳不出来这个框里看问题。 3、我以前并不懂得换位思考,或许我从来没有换位思考过。看到一个粉丝说,她以前只看到老公处处维护婆婆,从来不站在自己这边,不管对错,都是婆婆有理。这让她一度很气愤,认为老公不爱她,可能在很多女性的逻辑里,不支持我就等于不爱我。后来,她站在老公的位置上看待这件事,或者说,跳出这个框架看问题,她觉得老公很可怜,什么事都想要得到婆婆的认可,老公也是个不断在努力求得父母关注,想要获得父母一句肯定的孩子。确实,换位思考太难了。因为每个人都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中,如果不能消化自己的情绪,跳出自己的框架看问题,很容易被问题缠身。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只想说了解自己很难,了解别人也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
|
来自: 郑立寒 > 《心灵成长&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