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风之力1234 2021-05-19

党的人才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我国传统优秀人才思想、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理论,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人才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才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培养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更需要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党对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领导机制,根据各类创新活动特征和各层次、各类、各年龄段人才成长规律,制定更为精准、更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制度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道路。

坚持立德树人,

把爱国奋斗精神融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当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的许许多多杰出人才都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贡献,所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西迁精神”等等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生动彰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一泓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国际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形势,我国把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更加重视,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发展战略更加清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制定人才强国战略,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要求,把爱国奋斗精神贯穿在人才培养始终,开创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坚持以用为本,

全方位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人才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使用”,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坚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科技创新事业中使用人才。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线,满足科技创新人才成长需要,提高精准评价管理水平是必然选择,要坚持以用为本量才使用,诚心待才贴心服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原则。同时以相应的体系制度来保证,从而将人才的个人追求、能力塑造与国家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高效对接,形成良性互动生动局面,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

坚持以业绩贡献为导向,

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竞相涌现的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分类统筹的评价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转变以往简单以论文、项目、经费、专利、奖励等指标论人才的做法,避免片面追求“学术GDP”。针对人才的不同专长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统筹管理和评价,搭建发挥才能的平台和流动转换渠道,加快科技人才创新培养。

二是建立精准高效的管理机制。充分挖掘科技创新人才潜能,保护好其切身利益,杜绝在职称评定、项目评审、奖励评审过程中违规违纪等现象,把非学术性的干扰尽可能降到最低程度,保证让人才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思维得到认可,获得应有的待遇和支持。科学统筹现有人才项目,提高管理水平,引导人才从过度追求荣誉转变为追求创新科学与技术本身,激发创新热情,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杜绝日常管理的繁文缛节,把科技创新人才从填报表、争项目中解脱出来,排除各种干扰,集中精力搞科研。

三是建立“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服务机制。以聚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高端引领、大师挂帅,坚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群体、创新团队。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制定相关策略,加大国家科技资源围绕人才配置的力度,最大限度发挥高端人才的长处、优势、智能,真正做到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培育好科技人才发展的原动力。

(作者黄维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作者任瑞升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原文刊发于《中国人才》杂志2021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