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晓峰路演最新观点20210519

 放牛归去来读书 2021-05-20

图片

第一、以消费医药为代表的行业,市场共识度高。

过去几年消费、医药、互联网、TMT、新能源这些行业表现很好,2016之前机构投资者主要关注小市值且成长性好的标的,2016开始机构投资者开始形成了买龙头的共识,2017年共识最强,之后的两年里,投行业龙头的理念不断强化

第二,目前我们的仓位:上游原材料25%,信息技术20%,可选消费15%(汽车)制造业中的工业企业10%,医疗保健6%,能源5%

高仓位的原因是投资机会。

下一步重点关注:Q2在整个市场中调整最多的,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和部分受到影响的香港互联网公司。如果后续他们依然受到外部冲击而调整,下半年我们就会增配。

光伏:去年下半年已经降到很低仓位了,共识太强、表现太弱,每个环节的公司都有巨额融资扩产,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可能会迎来产能大规模投放,组合管理上,反而是需要回避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会有比较好的机会。Q2我们已经增配了。整车企业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打通了路径,明显比跨国公司准备更充分。

第三,现在我们布局中国汽车(智能化、自动化)行业,不管是整车还是零部件,都已经到了突破的窗口;手机领域出现了品牌重新集中,有的公司以前只做线上,现在线下也做的公司,以前只做线上,现在线下也做的很好,还没有形成市场共识。

第四,去年新发的百亿基金 vs 2021年1季度新发基金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去年6月以来发行的百亿基金都收益不高,如果接下来还是这样,会面临流动性的问题;从全年6月至今年1季末,除个别大基金(葛兰、张坤、刘彦春)规模在增加,其余都在缩减(即使是医药消费主题的)。过去几年资金从流向公募行业到向头部基金经理集中,现在有点走到后期了。

第五,从个股角度看投资机会,我倾向非市场主流共识的机会;

从行业角度看投资机会,上游行业产能投放偏紧(由早年周期性主导变为结构性压力增加),需求侧或因为能源转型迎来变化。

第六,过去几年少数行业表现好,是因为估值水平提升快,这种情绪只会出现在少数行业基本面好,大多数行业基本面不好的情况下,而今年大多数公司的表现都比市场预期更好。

现在要对消费品谨慎,尤其是调味品。现在我会延续去年下半年的从个股找机会,偏离头部集中的思路。

第七,市场资金面:

今年1月市场资金面最好,以公募为代表,但这些新增资金没体现在A市流动性上,因为同时有3K亿南向资金投到H股,结果呈现出国内存量资金博弈;春节后,市场迅速调整,公募、私募市场迅速变冷,存量博弈,市场还是在走过去5年的余波,资金还是集中在消费医药+新能源,其他行业依然被冷落。今年,上游表现好,是由非专业机构的资金推动的。

本次预计下半年市场流动性略微偏紧,不会有大规模资金流入,甚至可能会出现资金从市场流出。

第八

医美:需求好,少数公司表现过头,现在这个时点机会很多,我不会投医美,潜在收益和风险不匹配。

原材料:以前完全需求驱动,现在需求驱动不强,如果中国、美国、欧洲经济复苏,对商品的需求推动也就是小个位数的增长。中国放不出供应量,短期我持谨慎态度。长期看好铜,能源转型有关,落后国家做城市化工业化需要铜,优先级和重量级会提升,是战略性配置

互联网:有些公司处于历史估值水平低位(腾讯、阿里等),市场情绪还没释放完全,预计还有十几个点的调整。互联网即将进入一个“很有兴趣”的阶段。

第九,A市未来即使有流动性收紧,盈利表现持续超预期的行业也很容易带来绝对回报。

未来几年A股向上的空间受到抑制,这其中既有国内流动性的抑制,还有疫情因素,疫情一旦结束,欧美就开始围剃中国。A股结构机会大,因为A市内部没杠杆,日均成交几千亿,存量资金大,会一段低迷、一段结构性机会,表现机会还是很大。

第十,今年做出口的上市公司盈利良好,因为出口拉动了外需,海外提价频率提高,外需价格传导机制比以前更顺畅了;今年国内对制造业的投资意愿不强,制造业招工难,用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可能导致长期的企业盈利分布不均,偏上游的企业盈利会好。

第十一,今年港股波动肯定比A股大,会面临左右打脸,国内市场和美股市场任何一方跌,港股都会跟着调。波动会给机构投资者机会。下半年H股的机会:互联网大公司、被低估的国企、制造业龙头。

第十二,国际形势不好,欧美推动重整弹性供应链,制造业搬出中国。

假定在东南亚、南亚、拉美、东欧进行供应链重组,那么上游基础设施投资会增加。

相应的,去年我们减配了消费和海外互联网,增配了上游资源品行业和细分制造业龙头的小市值公司。

美国制裁中国的过程中,导致年初时,运营商(中国移动)、小米、中海油受挫,迎来投资机会,年初我减配了A股和美股,增配H股。目前配置进群中H股占比36%,A股50%,美股10%。

第十三,公募的行为模式还在延续2016年以来的思路,还在共识性强的行业扎堆,挑战是这些标的的增长有压力、估值高,这成就了一批大规模基金。

我在2007年已经规模400亿了,当时我们的公募产品占市场流通的2成,影响力非常大,后来市场调整,2009反弹,这个过程中资产类别发生变化,市场变得更加偏好小市值标的,基金的管理难度增大,出现了一批小行业的小规模明星基金。2014-15年大基金特别惨,很少有百亿基金。我担心未来几年可能会重走这条路。

第十四,如何把握周期?

①产品和产业渗透率所处阶段。渗透率比较高的时候,周期性就强;渗透率很低,如果供应量很大,周期性也会强。

②供需结构。

③商品和服务的同质化还是个性化更强。同质化更强,大部分工业品的周期性就更强,消费品的个性化越强,周期性就越弱。

第十五,接下来是投资的好时候,后续市场调整会变大,经过几年结构性牛市,市场风格进入后期,市场调整时都是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