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多年前,我在农村学校读书

 布衣粗食68 2021-05-20

01

三十多年前的农村,是很热闹的,人气也很旺。

我,70后,老家在湘南的山区,村庄依山而建,有的房子建在半山腰,还是独门独户。弯弯曲曲的山路,一条连着一条,从家门口延伸到山脚的拖拉机路,沿着拖拉机路走,就到了学校。

每个村都有小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乡里有两所完小,招收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

村小没有地方住宿,学生只能每天“早出晚归”,一些离学校很远的学生,中午需要带饭到学校吃。

我先后在两所村小读过书。

第一所小学,离家很近,光溜溜的青石板,从家门口一直铺到了学校门口。

学校是由地主家的私塾改建成的,房子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学校的大门,是一座青砖建的门楼,门槛已经很破旧了。

学校旁边有几棵大树,不知什么时候,被火烧了一次,留下几个树洞。树洞很深,令人惧怕。

我每天早晨,跑十来分钟,就到了学校。

后来,我家搬迁到另一个村,我也随之转学到另一所村小。

我就读的第二所村小,离家很远,并且出门就是泥巴路。下雨的时候,一不留神就会滑倒。

有一年冬天,我跑着上学,滑倒在路上,还打了个滚。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去上学了,在学校门口,扯了一把狗尾巴草,使劲把身上的泥巴擦干净。

到现在,我还常常想起村小的木楼板,踩上去“咚咚咚”作响。老师让我们轻手轻脚走路,避免影响别人。

大概是因为“木楼板”的缘故,我走路总是很轻,后来就变成了很好的教养。

02

怀念背米带菜上学的日子。

从五年级开始,我就过上了“背米带菜”的日子。

开学那天,母亲背着一床棉被、提着一个箱子,送我上学。到了学校,母亲交完学费,还交了一袋米给学校食堂,就回家了。

母亲回家之前,反反复复叮嘱我:“箱子里有一个玻璃壶,里面有萝卜干,这是你一个星期的菜,要省着点吃。”

那时候,一日三餐都是吃饭,不像现在,早餐是吃米粉或者包子。学校有食堂,管饭,但不管菜。

学校食堂里,在学生交了米之后,会发一沓饭票,每张饭票代表“三两米”。

吃饭的时候,用一张饭票换一碗饭。有些饭量大的人,一餐要吃“六两米”,常常导致饭票不够,要借用别人的饭票。

背米带菜上学,其实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到了星期五,揭开玻璃壶,常常飘出一股馊味,尤其是夏天的时候。

星期天,背着一袋米,提着一壶菜,走十多里山路,令人大汗淋漓。如果是冬天,山路很滑,但还是要赶紧走,怕走得太慢了,在路上就天黑了。

03

考上中专,成为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门口有一块宣传板,上面有一个光荣榜。光荣榜上,写着几个学生的名字。

老师说:“你们看到了吗?光荣榜上的人,都是考上了中专的学生,他们值得我们学习。”

母亲常常激励我:“一定要考上中专。考上了中专,就可以到城里工作了,就不要天天种地了。”

农村的生活很苦,要是能够进城工作,那该多好。

考中专,成为了跳农门的捷径。

在我就读的初中学校,每一年只有一个人可以考上中专。因此,我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在“全年级第一”。

每天早晨五点钟,就有同学起床,跑到教室里看书。有时候,学校停电,我们就点着煤油灯看书。

那些年,我的课桌里,一直有一盏煤油灯。煤油灯是用墨水瓶做的,一个酒瓶盖,上面用铁钉敲一个孔,穿一条棉线,就成为了灯芯。

夏天的时候,中午很热,教室里也没有电风扇。因此,学校操场边的树荫里,总是挤满了爱读书的同学。

我初中毕业那一年,学校有四个同学考上了中专,成为了全乡的大喜事。

班主任老师提着一挂鞭炮,赶到我家来道喜。

鞭炮声响起,很多村民都来围观,个个啧啧称赞。

在去中专学校报名之前,家里特意办了升学宴,请了父老乡亲来喝喜酒。

04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学校读书,条件很苦,但是留下了太多幸福的时光。

每年元旦节,我们举行元旦晚会,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赶来观看。

有一年,我和同学表演了“哑剧”。我们用啼笑皆非的动作,让在场的人捧腹大笑。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班两个女生,自导自演了一次“相声”。女生说相声,在学校还是头一回,虽然表演不很到位,但是老师们都肯定了这一次创新举动,给了一个“二等奖”。

无聊的时候,我们在礼堂里做捞鱼、跳皮筋、攻城的游戏。礼堂是泥巴地板,上面被我们画出了很多“痕迹”。

偶尔,学校礼堂里,也会放电影。学生和家长都挤在礼堂里看电影,非常热闹。

电影机常常坏,但是我们有的是时间等待。放电影的师傅,总能把电影机修好,从来没有让我们失望过。

电影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举着手,让光束从手指缝穿过,变成乱七八糟的图案。

武松打虎、少林寺、梁祝......这样的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里的人越来越少了,村里的小学没有了,初中学校也没有了,全乡只保留了一所小学。

山里的孩子,多半进城读书了,学校的条件也变好了。

文字是一盏灯,引领着我们向前去,从贫穷,走向富有;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睿智。

再回首,农村读书的日子,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