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掐丝珐琅彩演变浅析

 新用户99079681 2021-05-20

  提到掐丝珐琅,很多人都熟知它的另一个名字——“景泰蓝”,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这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何以受到现代人如此青睐。

  

  瓷胎掐丝珐琅器是用紫铜掐丝在瓷胎上固定图案,然后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彩经过多次焙烧、研磨而成的皇 家工艺制品。所以要求技艺高超,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 供宫延皇 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传世稀 少,是收藏家梦寐以求、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乾隆朝是掐丝珐琅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据档案记载,造办处制作了数量可观的珐琅器,包括宫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陈设品和文房清供等。宫廷典章用品有宝座、屏风、香筒、甪端、太平有象等;佛堂用品有佛塔、佛龛、佛像、坛城、五供、七珍、八宝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共制作了12座珐琅塔,分别陈设在紫禁城梵华楼、宝相楼内,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是所见最 大的珐琅器。

  

  纵观而论,明代掐丝珐琅在经历永乐、宣德为代表的早期快速发展,景泰、嘉靖为代表的中期工艺成型,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为代表的停滞不前,万历为代表的晚期回光返照,以及民间为代表的异军突起后,完成了明代掐丝珐琅色彩应用上的发展历程。下面本文从釉色种类、设色特点、工艺特征三个方面对明代掐丝珐琅色彩做一个整体概述。

  到了公元前5-6世纪又曾烧造珐琅器;直到公元6世纪,希腊拜占廷的珐琅工艺逐渐发展,后至公元10-13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极为兴盛。

  

  清代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乾隆帝本人的兴趣爱好及审美需求,使得珐琅工艺得到了空 前发展。金属胎珐琅器以其自身的金碧辉煌、富丽华美成为宫廷中不可替代的陈设佳品,用以彰显帝王之家的富贵和威严。掐丝的技术也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但大多数缺透明温润的质感。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甚至有“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一说。

  掐丝珐琅技术自元代传入中原以后深得皇 家喜爱,至明初尤盛。明代“御用监”为制作珐琅器的官方机构,其所出珐琅器质精工致,时人曹昭于《格古要论》中首 次记录了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专门评述曰“内府作者细润可爱。”目前所见“御用监”制作的珐琅器当中具有明确年号款的是始于宣德朝,然有款真品者异常罕见,仅知数例,分别为尊、花觚、盒、盘等器型。另有宣德无款珐琅者,存世数量稍多于前者,质量不分上下,亦为可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