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老镇江的“五洋号”说起……

 镇江风情 2021-05-21

分享两张镇江的老发票:

“瑞和”五洋号发货票,1952年,地址:大西路567号

“通利”商店发货票,1955年,地址:中华路110号

什么是“五洋号”呢?

原来,自从1862年镇江开辟为商埠后,外国的商品潮水般的倾销到内陆,通过镇江这个水陆码头运销到各地,其中,民用的几件商品,数量特别巨大——进口面粉(洋面)、煤油(洋油)、肥皂(洋碱)、香烟(洋烟)和洋烛等。

经营这几样商品的店铺,被称作五洋店,或五洋号。

最初打开内陆的产品是鸦片,但鸦片毕竟不是合法的商品,所以外国商人又朝中国进销香烟。

但从明朝开始,我国老百姓就已经吸水烟、旱烟、鼻烟了,比如纪晓岚,外号就叫“纪大烟袋”,香烟一开始销路不好。

但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英美花旗等外烟公司,在城市里投入大量的广告,搞各式各样的活动,比如赠送奖品等,并极力向中国人描绘西装革履的文明人要抽上等香烟的形象,就这样,一步步打开了中国人的钱包。

到了民国初期,镇江经营五洋香烟的大小同行有70余家,其中大同行约10家左右,称为“经理家”,实际上就是批发商。当时著名的经理家有徐辉记、义隆、华丰、新生等。

批发商一多,多样经营就开始了。

从“通利”的印戳上,可以看到烛皂、火柴、洋油等字样,还有一样字迹模糊了,估计是面粉。

如果在民国之前,火柴在老百姓的口中就是“洋火”,但镇江的火柴工业起步较早,“荧昌”火柴厂也是有一定规模的火柴厂,只是由于生产工艺是外国引进,老百姓就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习惯叫洋火。

“洋油”就是煤油,镇江开埠后,美国的美孚油、荷兰的苏门达腊油、英国的德士古油以及俄国油等充斥市场,并分别在江边建造了大储油池,一下子镇江成为大江南北重要的煤油转输基地。我这两张发票里,卖的东西就是洋油——“二号火油”。

在旧中国,都是土法磨制的面粉,而外国倾销的机制面粉,又白又便宜,当年的“洋面”,是一艘艘轮船运到镇江的江边。倾销洋面最厉害的,是日本人的东洋货,陈登科《活人塘》中有一段:"公路上三挂牛车,装的满满三车洋面。"

肥皂在过去叫“洋碱”,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这么叫。

解放前夕,因为局势动荡,物资非常的紧缺,投机倒把的非常猖獗,造成社会很多的不安。1949年5月,解放已经一个多月的镇江,还需要在《前进日报》上发布物资行情,其中有个小类,叫“五洋日用品类”:

大克雷斯(条,应该是一种外烟):1000元;

五层楼香烟(条,国产香烟):360元;

固本皂(箱):33000元;

亚细亚火油(听):12000元;

汽油(大桶):17000元;

柴油(大桶):70000元;

桐油(担):80000元;

渔翁火柴(听):19000元。

从这些物资中可以看到,五洋号是旧时几类特种商品的特许专营店,其中很多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又有一些是生产中的必需品,在旧社会,弄到这些物资必须要有渠道的。

也就是上世纪50年代之后,这些“五洋号”越来越少,慢慢被历史无情淘汰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叫“洋”什么的商品,再也听不见了,它们都成了历史深处,一段沉重的回忆。

点击分享:

新河街这条老街里,深藏着镇江人往昔市井烟火的记忆……

老镇江           镇江女婿白岩松

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

印青:军旅走出的镇江籍音乐家

雷霆战将赵文豹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陵口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大路镇”啊!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