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髓型颈椎病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颈椎病。且...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1-05-21
脊髓型颈椎病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颈椎病。且多以“隐性”形式发展。主要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髓性感觉、运动与反射障碍,故称之为脊髓型颈椎病。本型颈椎病多有急性外伤史或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史,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查不出明确原因。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颈椎病的1/4。
(1)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
因颈椎病所致脊髓受压(或刺激)的主要病理机制有以下四种:
1)动力性因素:
主要由于椎节的不稳与松动、后纵韧带的膨隆、髓核的后突、黄韧带的前凸以及其他有可能突向根管对脊髓产生压迫而又可因体位等改变消失者。
2)机械性因素:
指因骨质增生及髓核脱出后形成粘连无法还纳者。其多在前者基础上产生,对脊髓形成持续压迫。
3)血管因素:
如果某组脊髓血管受压迫或刺激时可出现痉挛、狭窄甚至血栓形成,以致减少或中断脊髓的血供。于其相应支配区表现出各种脊髓缺血症状。严重者则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
4)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颈椎管矢状径狭窄是构成本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前三者的病理解剖学基础。
(2)临床特点:
以40~60岁多见,起病慢,约20%有外伤史,常有落枕史。
1)症状:
主要表现为锥体束征。多先从双侧(或单侧)下肢发沉、发麻开始,渐而出现跛行、易跪倒(或跌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状。双下肢协调差,不能跨越障碍物,双足有踩棉花感。自述颈部发硬,颈后伸易引起四肢麻木。一般上肢症状出现略迟于下肢,但有时可先于下肢症状出现。表现为上肢一侧或两侧先后出现麻痹、疼痛。部分患者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尿潴留。
2)体征:
四肢肌张力升高,下肢往往较上肢明显。上肢肌张力可升高,但一般以肌无力和肌萎缩多见,并有根性感觉减退。下肢主要表现为双侧肌痉挛,腱反射亢进,可有踝阵挛和髌阵挛。皮肤感觉平面检查常可提示脊髓受压平面,而且根性神经损害的分布区域与神经干损害的区域有所不同,详细检查手部和前臂感觉区域有助于定位。而躯干的知觉障碍常左右不对称,往往难以根据躯干感觉平面来判断。四肢腱反射均可亢进,尤以下肢显著。上肢Hoffmann征阳性,单侧阳性更有意义。下肢Babinski征、Oppenheim征、Chaddock征和Gordon征均可阳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
1)X线侧位片:
多能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变直,大多数椎体有退变,表现为前后缘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伸、屈侧位片可显示受累节段不稳,相应平面的项韧带有时可有骨化。测量椎管矢状径,可小于13mm。由于个体差异和放大效应,测量椎管与椎体矢状径比率更能说明问题,小于0.75者可判断为发育性椎管狭窄。
2)CT:
对椎体后缘骨赘、椎管矢状径的大小、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及椎间盘突出的判断比较直观和迅速,而且能够发现椎体后缘致压物是位于正中还是有偏移。CT对于术前评价,指导手术减压有重要意义。三维CT可重建脊柱构象,可在立体水平上判断致压物的大小和方向。
3)MRI:
分辨能力更高,其突出的优点是能从矢状切面直接观察硬膜囊是否受压。枕颈部神经组织的畸形也可清晰显示。脊髓型颈椎病在MRI图像上常表现为脊髓前方呈弧形受压,多平面的退变可使脊髓前缘呈波浪状。病程长者,椎管后缘也压迫硬膜囊,从而使脊髓呈串珠状。脊髓有变性者可见变性部位,即压迫最严重的部位脊髓信号增强,严重者可有空洞形成。脊髓有空洞形成者往往病情严重,即使彻底减压也无法恢复正常。值得注意的是,X线片上退变最严重的部位有时不一定是脊髓受压最严重的部位,MRI影像较X线片更准确可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