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黄常用配方

 紫霜飘雨 2021-05-21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1.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30克),生地黄八两(240克),芍药三两(90克),牡丹皮二两(60克)。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1800ml),煮取三升(600ml),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2.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严语,目常开不闭,或喜切不开:犀角三钱(9克),生地五钱(15克),元参三钱(9克),竹叶心一钱(3克),麦冬三钱(9克),丹参二钱(6克),黄连一钱五分(4.5克),银花三钱(9克),连翘二钱(6克)(连心用)。水八杯(1200mll),煮取三杯(450ml),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3.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4.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200ml),川大黄一两(30克)(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100ml),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圣惠方》)
5.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240克)(研取汁),鹿角胶一两(30克)(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100ml),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6.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千金方》地黄煎)
7.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40ml)。煮白粥,临熟人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8.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计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圣惠方》地黄酒)
9.治消渴:生地黄三斤(1500克)(细切),生姜半斤(250克)(细切),生麦门冬二斤(500克)(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计,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10.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500克),生姜四两(120克)。捣细末,入糟一斤(500克)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夷坚志》)
(据  《百度网》)

薄言采地黄 漫索酒壶花
——诗词中的地黄及其药用价值

地黄花中含蜜较多,有一股甜酒的清香,在民间又被称为酒壶花、小鸡喝酒、甜酒根等。与酒相比,地黄无辛热之性,而有甘醇之味,合理使用更能养身益人。
地黄别名寓意深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诗经·采芑》)这首诗以采芑起兴,赞美周天子的大将方叔率领的威武之师。“芑”是地黄的别名,在诗中具有丰富的含义。
一是地黄叶可以保养战马。《抱朴子》载,韩子治用地黄苗喂50岁老马,结果老马“生三驹,又一百三十岁乃死”。苏轼的《地黄》诗中“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句,引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地黄苗也可供人食用。霜降过后,采摘地黄叶子,不会影响地黄收成,且地黄叶经深秋风霜洗礼,苦味和青气都大为减轻,变得味美可口。将地黄叶用水焯过,拌以蒜泥、香油、盐和味精,吃起来香辣可口,稍有一丝淡淡的苦味,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二是地黄可以用来犒劳方叔这样的有功之臣。《礼记》载:“钘毛:牛藿、羊芐、豕薇”,周代国君在招待士大夫时,用专门的器皿钘来盛放地黄羊肉,供其食用。地黄和羊肉搭配食用,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羊肉生地黄汤”,由羊肉、生地黄、桂心、当归等制成,具有润肤、解毒、补气养血的功效,《千金方衍义》用其治新产腹痛。“熟地黄精羊肉汤”由羊肉、熟地黄、黄精、生姜等制成,张元素《珍珠囊》载其具有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的功效。
“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苏轼《地黄》)地黄原名为“芐”,《说文解字》:“芐,地黄也。”地黄为什么叫作“芐”呢?《尔雅翼》载:“地黄生者,以水试之,浮者名天黄,半沈(沉)半浮者人黄,沈(沉)者地黄。芐字从下,亦趋下之义。”古人用沉水法验证地黄的质量,将地黄放入水中,浮在水面的名为天黄,质量最次;半沉半浮在水中的名为人黄,质量居中;沉入水底的名为地黄,质量最好。“芐”字从下,说明了地黄的质量特点。
“会将云缕换霜华,一匕玄琼入紫霞。他日天台莫轻住,要携徐甲到流沙。”(明代祝允明《谢汤文守惠地黄煎》 )地黄又名地髓,顾名思义,即为吸收苍茫大地精髓而生成的草药,具有补精填髓的功效,古人常用其养生。《抱朴子》载:“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至今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治疗眼科疾病的成药中,多以地黄为君药。《本草纲目》载有服食地黄法,以地黄汁配伍白蜜,或地黄配伍大枣等服用,“(服用)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
地黄食疗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崔元亮《海上方》及刘禹锡《传信方》记载有地黄馎饦和地黄冷淘食,可治疗“一切心痛”。地黄粥由地黄、米、蜜制成,具有“利血生精”的功效,白居易《春寒》:“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地黄酒是古人常用的药酒之一,由生肥地黄绞汁和曲、米酿制而成,具有“补虚弱、壮筋骨、通血脉、治腹痛、变白发”的功效,加入牛膝汁效果更佳。白居易骑马受伤,就曾服地黄酒补养,其《马坠强出赠同座》诗曰:“足伤遭马坠,腰重倩人抬。只合窗间卧,何由花下来。坐依桃叶枝,行呷地黄杯。强出非他意,东风落尽梅。”
生地凉血还生津
“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明代龚廷贤《生地》)将地黄的根块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即得生地黄。生地黄又名干地黄、原生地、干生地,是常用的清热凉血类中药。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出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便秘的治疗。张元素云:“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李东垣曰:“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唐代白居易《采地黄者》)生地甘寒,入营血分,善于清热凉血,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生地配伍玄参、连翘、丹参等,可治疗温热病热入营分,壮热烦渴,神昏舌绛;配伍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可治疗热入血分,身热发斑,神昏谵语;配伍大青叶、水牛角等,可治疗血热毒盛,发斑发疹,色紫暗者。
“生地黄寒甘苦味,滋肾凉心清肺胃,调脾养肝润二肠,妇人崩漏胎产治。”(明代李梃《生地黄》)生地善清营血分之热而有凉血止血之功,配伍侧柏叶、荷叶、艾叶等,可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地榆、槐花、小蓟等,可治疗血热便血、尿血;配伍茜草、苎麻根等,可治疗血热崩漏或产后出血。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张籍《答鄱阳客药名诗》)生地甘寒质润,能清热养阴生津止渴,配伍麦冬、沙参、玉竹等,可治疗热病伤阴,烦渴多饮;配伍山药、黄芪、葛根等,可治疗阴虚内热之消渴。
“一饮地黄酒,冤哉入九泉。云孤无葬地,雪霁有苍天。”(宋代许月卿《有感》)生地甘寒养阴清热,归肾经,能滋肾阴而降虚火、养阴津而泄伏热,配伍知母、麦冬、地骨皮等,可治疗阴虚内热,骨蒸潮热;配伍青蒿、鳖甲、知母等,可治疗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舌红脉数。
“骊歌未残心欲动,剪烛夜谈如昨梦。茂林已扫山阴迹,地黄犹注床头瓮。”(宋代李流谦《文约既行复作此送之》)生地甘寒质润,善于滋阴润燥通便,配伍玄参、麦冬等,可治疗阴虚伤津,肠燥便秘。生地性寒,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熟地补血填精髓
“地黄气禀仲冬行,怀庆携来大有名。温可养荣宜用熟,寒能凉血只宜生。拌同姜酒脾无泻,食共萝卜发变更。四物为君六味首,九蒸九晒制须精。”(清代赵瑾叔《地黄》)熟地黄由生地黄经酒炖法或酒蒸法炮制而成,是常用的补血类中药。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的治疗。张元素云:“熟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李东垣曰:“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借火力蒸,故能补肾中元气。”
“熟地黄甘苦温平,补血填髓滋肾精。疗伤寒后腰股痛,除新产罢腹脐疼。”(明代李梃《熟地黄》)熟地甘温质润,能补阴益精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配伍当归、白芍、川芎等,可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漏等;配伍远志、酸枣仁等,可治疗血虚心悸怔忡;配伍阿胶、艾叶等,可治疗血虚崩漏下血;配伍人参、当归等,可治疗气血两虚。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明代龚廷贤《熟地》)熟地味甘滋润,入肝肾善于滋补阴血,为治疗肝肾阴虚之要药,能大补五脏真阴。熟地配伍山药、山茱萸等,能补肝肾、益精髓,治疗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及消渴等;配伍知母、黄柏、山茱萸等,可治疗肝肾阴虚之骨蒸潮热、虚火上炎、颧红盗汗、耳鸣遗精。
“异香透昆仑,清水生玉池。至味不可名,何止甘如饴。儿稚喜语翁,雪颔生黑丝。老病失所在,便欲弃杖驰。”(陆游《梦有饷地黄者味甘如蜜戏作数语记之》)熟地有补益肝肾、益精填髓的功效,配伍何首乌、牛膝、菟丝子等,可治疗精血亏虚、须发早白;配伍龟甲、锁阳、狗脊等,可治疗肝肾不足、精血亏损之五迟五软。熟地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湿胜中满、食少便溏者忌服。
一药三用有专长
“乡村药物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篱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清代范照黎《怀药诗》)鲜地黄为地黄的新鲜块茎,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的治疗。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均能养阴生津,治疗阴虚津亏诸证。鲜地黄甘苦大寒,长于清热凉血、生津止渴,滋阴之力虽弱,但滋腻性也较小。生地黄甘寒质润,长于治疗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发热诸证,清热凉血之力稍逊于鲜地黄,养阴生津之力强于熟地黄,且滋腻性较小。熟地黄甘而微温,入肝肾而补血滋阴、填精益髓之力强,长于治疗血虚证及肝肾亏虚证,但滋腻性大。
“君空种药南山隅,紫花褐实连庭除。长鑱斸掘动云壤,婉婉尽拔生龙须。”(宋代刘子翚《鹅峰居士以地黄遗病翁因为作引》)地黄的叶、花、种子也可入药。地黄叶味微苦,性寒,归肝经,具有解毒疗疮的功效,捣汁外涂可治疗恶疮,手足癣。地黄花味甘,性温,归肾经,具有填精补虚的功效,用于消渴、肾虚腰痛的治疗。地黄实味甘,性温,归肾经,有补肾填髓的功效,用于肾虚腰痛的治疗。
地黄一药三用,药效纯良,历代名医多喜使用,创制了诸多经典名方,受惠者不计其数。(黄新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