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正在悄悄地退出朋友圈

 偏执的李患者 2021-05-21

90后集体上热搜还是掉头发那次。

前两天,90又集体上了微博热榜,这次是因为朋友圈。

话题“90开始消失在朋友圈一度排在话题榜的第二名,有4.2亿次阅读量,7.3万讨论量

我开玩笑跟我同事阿呆说,这届90后真不容易,脱个发上热搜,不发朋友圈上热搜,生存现状上热搜,生活方式也上热搜。

90后的朋友圈可以定义为两类。第一类是朋友圈不设置成三天可见,但很少发朋友圈,平均每个月发一次。

第二类是经常发朋友圈,但喜欢设置成三天可见。

我是第一类,而阿呆则是第二类。

我最早的一条朋友圈是2013919日,那时候的我刚玩微信,朋友圈还是一个很纯粹的地方,没有微商、没有广告、没有心灵鸡汤,没有设置分组,当然也还没有三天可见。

那时候的我很喜欢发朋友圈,因为加的都是认识的朋友,可以大胆地分享自己的日常。

我发朋友圈的频率从2013年的11条降低到2019年的1个月1条,并不是我们抛弃了朋友圈,而是朋友圈已经不再是那个朋友的圈子了。

微信可以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的时候,很多人都去设置了,一开始我以为大家只是好玩而已,后来才发现是常态。

自从认识阿呆以来,他的朋友圈都是三天可见,对于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其实我不太知道该怎么交往。

因为当代年轻人都是通过朋友圈建立第一印象,朋友圈三天可见那条冰冷的横线阻断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随着这几年微信成为国民社交软件,好友列表里加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朋友。

有些是工作需要加的,其实话都没说过几句,有些是单纯为了买东西加的,其实现实世界根本没见过面。

朋友圈不再都是朋友了,朋友圈的私密社交已经变得不再私密了,所以我们90后选择了慢慢消失在朋友圈。

会有其他年代的人感到好奇,这么喜欢表达却又宅的90后会忍住不在网络世界秀自己了?

答案当然是No,只是我们转移了地方。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喜欢创个微博小号,这个小号不关注任何认识的人。

我们喜欢把这个小号当做树洞,开心的时候来一发,难过的时候来一发,沙雕的时候来一发。在那里,我们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因为那个地方只有自己。

上周跟朋友阿耐吃饭的时候聊起了这个话题,阿耐发朋友圈有个特点,会在某个时间段突然每天都发朋友圈,又会在某个时间段一周甚至一个月不发一条朋友圈。

刚开始我以为他是因为生活有平淡有高潮,所以发朋友圈的频率会有高有低,后来我才知道是我太天真了。

阿耐其实每天都会发朋友圈,只是他把朋友圈分成了很多朋友小圈,然后每次发朋友圈都会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组,不同的分组对应的是他不同的人设。

在亲戚组,他会发一些养生知识,自己开心的事,在亲人面前,阿耐扮演的是一个情绪稳定并对自己负责的成年人。

在同事组,他会发一些职场鸡汤,职场技巧推文,在同事面前,阿耐扮演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轻人。

在朋友组,他会发一些自己吃喝玩乐的动态,在朋友面前,他是一位有趣的生活家。

不同组发不同的朋友圈,井水不犯河水。

我挺佩服阿耐的,在不同的人群面前总是可以表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

但其实我知道他也并不完美,他还是会把最差的一面放到微博小号的树洞里。

90后发朋友圈的次数就像他们自己的头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不是我们开始隐藏自己了,而是我们开始改变根据地了。

几个知道我微博小号的朋友总嘲笑我说朋友圈和微博完全看不出是同一个人,其实也是,因为每次发朋友圈需要顾虑挺多东西的。

既要顾虑自己的隐私,又要顾虑别人的感受。

而在微博小号呢,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可以放飞自我怎么来,可以将自己身上的沙雕气质一览无余的表现出来。

90后越来越少发朋友圈会成为一种常态吧,因为年纪越大越发现,做回自我太重要了。

自己本来就很幼稚,但硬要在朋友圈表现得很成熟,自己本来就逗比,但还喜欢在朋友圈发一些伤感的推文。

自己在朋友圈雕刻的人设很难再更改回来了,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减少自己出现在朋友圈的次数,转而投向微博小号的怀抱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