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格的原型理论

 qxxie 2021-05-21
 (2014-09-09 20:15:10)

荣格,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非常有个人特色的心理学家,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医学临床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更是把视角投向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人文社会领域,他对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宗教、哲学、神话学、文学艺术、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从中他发现了许多相似的内容。在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空间上它超越个体存在于整个种族之中,在时间上它经历了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遗传代代相传,它是先民不断重复的生活经验的遗存。

一、原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荣格在对其大量研究资料的整理中抽象出了大量的原型,如出生原型、再生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儿童原型、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圆圈原型、武器原型、骗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叟原型、大地母亲原型等等。

荣格认为有多少种典型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存在,所以说,原型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荣格的后半生也一直在发现、证明众多原型的存在。其中最主要的,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最为紧密联系的有四个:

1、人格面具(persona

人并非独自存在于世界之中,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与其他个体建立联系,在交往中学会投合他人期望可以使得交互更加顺利,最重要的是能更加容易地从中获得自己所需的利益。这就是人格面具,“一种为了适应环境或个人利益而存在的功能性情结。”[1]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中,有些人在社交场合往往容易表现得拘束、焦虑等,那是因为他们的人格面具并没有获得很好地释放与发展。在当前的社会中,社交似乎成了一件必须的事,人们也热衷于如何发展自己的人格面具,不过,荣格曾批判过当时欧洲社会人们“人格面具的膨胀”的问题,他指出,人格面具只是“虚假个性,力图使得他人与自己相信自己是有个性的,而事实上正相反,他仅仅是在扮演着一个通过他大众心理得以发言的角色。”[2]人格面具并非真正的自我,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自我认同于人格面具而以人格面具自居,那么人格中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压制,从而引发精神上的紧张状态。

2、阴影(shadow

当我们带着人格面具在社会中言行得体地交际时,我们的人格内部却其实存在着与我们自以为是的想法完全相反的念头,阴影。

就像黑暗中的潮汐,退避在意识的海滩边缘,内部则时时翻滚着汹涌的暗流,积蓄着一股颠覆的力量,阴影是潜藏在人格面具下的真实面容,摈除了所有道德伦理的光明成分,包含着所有动物性的原始本能,它也是诸多原型中最具力量的一个。我们总是极力掩饰、镇压或者逃避它的存在,它的毫不避讳会让我们自己都感到战栗无措,更不必说这个笼罩着文明的社会。不过不可否认,它依然“是个性的有机部分,因此它希望以某种形式与个性聚合一体。它的存在是不会因为人们对它有所争辩就能够加以排除的,它的危害也不会因为把它理性化就可以消减掉。[3]所以,我们有必要直面自己内心的阴影,而且要努力将它与我们的人格相协调,或许这有些让人不愉快,但是阴影的长期压制也是会造成精神状态的紧张,类似于神经症。

3、阿尼玛与阿尼姆斯(anima&animus

阿尼玛是男性精神中的女性特征,阿尼姆斯是女性精神中的男性特征。荣格认为,每个人天性中都具有异性的某些特质,千百年来男女之间共同生活、相互交往,两者都逐渐获得了异性的特征,这种异性特征保证了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例如一见钟情,这就是阿尼玛(阿尼姆斯)在现实中特定场景中的投射,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说不出为什么喜欢,但就是喜欢,说不出为什么不喜欢,但就是不喜欢。这种对异性的偏向性是潜在决定的,阿尼玛(阿尼姆斯)“通过对异性的偏爱来使自己得以外象化”。[3]

此外,联想到现在社会中层出不穷的伪娘,或者说爷们味儿十足的“哥”,以及还有同性恋等,这都是他们人格中的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的外在投射。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男性与女性的因素,只是展现得孰强孰弱的问题。

从个体人格的内部平衡来说,应该要允许人格中的异性特质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如果男人仅仅展现他的男性气质,那他的无意识中就会存在着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同样,那些过多表现出其女性气质的女人,在无意况深处却可能十分顽强和任性。

4、自我(self

在荣格看来,自我是原型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是集体无意识中的核心,把原型中各个部分吸引到一起互相稳定地存在。荣格认为,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我现实化(self-actualization)。

当达到这一境界时,人格中各个部分都处于相互统一、相互和谐的状态——人格面具的解除,承认面具并不能代表真实人格;认识、理解并接受自己人格中的阴影成分;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都得到了同等程度的认可与展现。荣格说,“自我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individuality)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4]

自我一方面是作为最初人格发展这一过程中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最终人格发展的目标。荣格曾以太阳的出没比喻人生,认为人格是从无意识夜晚的海上生起,达到意识到自己目的之所在的天顶,再又进入无意识黑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直至泯灭。

二、原型的特点

通过上述对原型理论内容的具体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原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二元性倾向

二元性的存在是荣格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因而其理论中很多方面都会涉及类似于道家阴阳学说的成分。他的原型的含义存在着两种倾向,在积极与消极之间游移,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如智叟原型,他既可表现为人类的守护神和启蒙者,也可表现为邪恶的魔鬼、淘气的精灵;再如阿尼玛,兼有女神与巫婆的两面;此外,一如基督教中拯救人类的上帝,在荣格看来也是一个同时包含着善与恶的矛盾体。

“在一切混乱之中都有一个宇宙,都有一个秘密的秩序;一切奇想之中都有一个固定的规律:一切活动的事物是以它们的对立面为基础的。”[3]荣格在认识其对立成分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调和,就像人格的最终目的达到自性,人格中各个矛盾部分得以相互协调地统一在一起。

2、以无内容的形式存在

经过上述的说明,或许很多人都会感觉原型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存在,其实不然,“它们在我们的精神中并不是以充满着意义的形式出现的,而是首先是'没有意义的形式’,仅仅代表着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动的可能性。”[5]

“涉及其内容时,原型是不确定的,只有在形式方面,原型才被确定,并且只限于极小的范围内”[6]。所以说,原型作为无内容的形式,这一点使得它在具体的表达时内涵更加具有多义性与象征性。

3、典型情景的触发

以上所说的原型都是形象化的体验,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一直包含在前面所述几种原型的象征之中的,被称为“转换的原型”。它们不是人格,而是典型的情景、地点、方式方法,它们赋予我们所讨论的这种转换以象征性。它意味着,“当符合某种特定原型的情景出现时,那个原型就复活过来,产生出一种强制性,并象一种本能驱力一样,与一切理性的意志相对抗,或者制造出一种病理性的冲突,也就是说,制造出一种神经病。”[5]

它似乎就是一种触发条件,当现实中某种情境契合了这一点,原型的力量就开始施展。所以说不同的人,他特殊的生活经验,造就了他身上不同原型的不同程度的展现,同样也是因为这一点,造就了我们所说的时代文化以及地域文化。

三、原型理论的论证

荣格认为象征是原型的外在化显现,梦、幻想、神话、文学等一切精神活动都是象征的途径,因而也是我们探寻原型的主要根据。

1、神话论证

荣格进行研究的材料主要来自于各个种族群体的神话材料,他发现古代神话、部落传说和原始艺术中的意象,反复不断地出现在不同的野蛮部落以至文明民族中,如力大无比的巨人或英雄,预卜未来的先知或智慧老人,半人半兽的怪物和给人带来罪孽和灾难的美丽女子……这些神话意象往往具有类似的结构。

容格把神话看做是由于人类心理中固有的先验的体验,投影于外部的自然力现象而产生了神话。在他看来,神话是“前意识心理的原始启示,是关于无意识事件的不自主的陈述”[7],“是内在的无意识心理戏剧的象征性表现”[8],它们在投影的过程中接近人的意识,并受到意识所施加的影响,并被翻译成概念性的语言。

容格宣称,神话母题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不断复现,有力地证实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的存在。

2、文艺论证

为了更好地说明其理论,容格进一步论述了分析心理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荣格把文艺创作看做是原型作用的结果。艺术就像是由人类祖先预先埋藏在人们心中的种子, 艺术家个人的生活, 不过是它赖以滋生、发芽和生长的土壤, 甚至时代的风雨, 也不过是它赖以成长的气候条件, 它们至多是利于或不利于艺术作品的创作,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艺术的性质。容格作出了他的著名的论断—“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应该指出的是,容格不仅强调集体无意识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并未忽视作者创作欲望触发的媒介——社会生活中的非常事件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触发性条件的限制,所以在现实有的人成为了大艺术家,而有的人只是普通人,那个群体本身的生活经历以及先天的素质等等特定的情景决定了他们的作为。

四、原型理论的缺陷

虽然种种现象似乎都证明了原型理论的合理性,但是总体而言他的理论无法用科学的实证证明,都带着一种先验的、唯心的、神秘的的特质,理论的论述中存在着很多不甚清晰的部分。

1、过分强调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就像是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欲望的作用,荣格则过分强调了集体无意识这一内在遗传的作用,而忽略了外在的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他对于文艺创作的论述中,把艺术家放在了艺术创作的附属位置,只是一件把原型释放出来的工具,这必然有些偏激的。

2、原型概念的混乱

原型的概念是原型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然而荣格对她的定义不甚清晰,本能与原型的区别,原型意象与原型的区别都有些混杂。最后,他说,“在我看来,原型的真正本质也许是无法被意识到的,或许它是超验的”。[9]

3、理论的严密性

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人类的发展总是会把自然环境作为分析的第一步,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其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不同的特色,从其中诞生的神话必然也因为总体生存环境及经历的不同,造成其发展、变异及整合方向的殊异。

荣格的原型理论主要是在对神话、宗教等材料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其中相同或者相似的部分,试图证明一个共同的心理基础的存在。因此,可以说这一共同的基础是以人类种族为单位的。那么他的理论也就是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生活所积累起来的一套共同的心理基础。若是这么看,那么荣格理论的严密性就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 [2]《心理类型》,《荣格文集》第六卷,第465, 157-158页,转引自《荣格》,R.比尔斯克尔,中华书局,2004P40

[3]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4] 自我与无意识的关系》,《荣格文集》第七卷,第237-238页,转引自《“自我现实化”与“自我实现”辨析——对一个错误的纠正》,

[5]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6] [7] [8]The colleoted work Of C.G.Jungvol.9PartlLondon,1965P48,P154,P6

转引自《集体无意识-原型-神话母题———容格的分析心理学与神话原型批评》胡苏晓,外画文艺理论评介[J]

[9]《荣格文集》第八卷,P14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