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溪:关于古诗格律的一点感想​

 桃溪微刊 2021-05-22

对古诗平仄的一点感想

作者〡桃溪  图片〡网络

如果文体是外在眼观的,可以更新且多样化的那么其主题思想或情感就是内在的,不变的主题思想或情感(情绪)自古以来很少有新的变化,只会相通或相同,因为人类的七情六欲所感所思基本相同。


每个时代都会有其相应的主流文体产生或成熟。这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等等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是个人琢磨的结论,不一定完整和准确哈。

现代的一些人,看见七言或五言的四句或八句以及更多类似格式的文,想当然的首先就会用唐时期成熟的文体——七律或七绝的格律要求来衡量这篇作品。对于这种用模子先去套用一件东西而后再定义其名称的做法,一直都不敢认同。因为这样首先会忽略了文字的最初意义或者说作用


这样又回到刚才我们说的第一个话题。忽略了思想和情感(更深层次的也可以说意境)的表达。古诗词的文体韵律是为了吟诵的要求(美感),并不是为了成为人们语言表达的桎梏。文学的技巧同时也是说话的技巧、是捕捉人心的技巧(为了达到作者和读者之间共鸣),这也是刚才所说的人类七情六欲所感所思基本相同

写古诗必先有古意,古意从哪里来?看同时代的语境。一个不懂古文的作者很难写出同时代的仿古诗或其他类似的体裁(因为今人大都是拟古诗来写,姑且用仿古诗这个称呼)。这样以来,有一点就会使人困惑,今人怎么写好(仿)古诗---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语言环境的大不同等等都是一个个待揭开的隔帘,人们需要摸索前人的语言、文字指向和表达的技巧才能通融。当然也会有所限制,如山水之情常在,但寄于新事物所感鲜无,所以看到有一种"新体诗"的称谓,这是相别于古体诗、近体诗等而言。

有的人也许会说"忽略了文字的最初意义或者说作用",这是没有驾驭某种能力的借口。试想,一味的强调平仄要求,则会忽略我们写东西的目的和表达的初衷。就像一个不会耕地的初生牛犊,为其套上牛轭让其耕地的结果,要么使牛见到轭就会躲,要么适得其反会把田地搞得一团糟。应使其对所用的"武装"慢慢熟悉,并有了耕地的力气再去下地。文学表达是技巧性的(前文已说过),如陆游所说:功夫在诗外。先梳理并熟知我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产生的原因以及诗体变化的因素等等,结合前人总结的关于诗论等方面的著作,然后有所悟才能为我所用并得心应手去使用想使用的。不论怎么说,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字应用的变化标志着在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中人们七情六欲、所感所思基本相同

一篇文字,除了可以起到记载、说明、抒发、桥梁等作用,对于读者的心灵有启迪、开化、开导以及言行的参照、情绪的疏导等功能但对于作者来说,不要只是停留在"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阶段,虽然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文字是冰冷的,只有在高明的作者和大家的文中,它才会释放温度并绽放其光华

沧海激流,大浪淘沙,子曰:逝者如斯夫......在文字和文学的长河中,有些东西会被冲走,有些东西也会被凝炼成珠,有些东西总会随水而长流。

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所思,如有不同,请在下方留言。


RECOMM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