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女孩怎么会被侵犯呢?”一个女孩的悲惨经历告诉你残酷现实

 谢耳朵馆长 2021-05-22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的复杂,毫无疑问。但一个人的人性究竟复杂到何种地步,普罗大众却并未有更为深刻的感知。而掺杂了女性歧视、男性强权、社会偏见、阶层歧视等社会性的偏见,则使得不同社会阶层和生活环境中的人性,显得更为诡谲。
人们总是告诉女孩子,要自检、自尊、自爱,但却唯独忘记教男孩如何尊重、保护女性。电影《前程似锦的女孩》讲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偏见。
30岁的凯茜毕业于医科学院,是小镇咖啡馆上的侍应生。按父母的和邻居的评价,凯茜是个人生的失败者,小镇上的怪胎。因为她30岁了不交朋友、不结婚,性格孤僻。
但她曾经是医学院里的佼佼者,做任何事情都得心应手,是个原本前程似锦的女孩。现在的她,活成了社会的边缘人物。
一切改变,都来自一个突发事件。
妮娜,凯茜的朋友,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情同姐妹。一天,妮娜去参加派对,被恶意灌醉后,在所有人面前,被一个男同学性侵。
事情发生后,强奸犯并未受到惩罚,反而是受害人妮娜遭受了铺天盖地的非议。因为人们都认为妮娜是因为自己的不检点,比如去参加派对又喝得烂醉如泥,才会被性侵犯。
承受不了外界压力的妮娜,不堪重负之下,选择了自杀。
凯茜悲痛欲绝,她认为自己也很有责任,如果她跟妮娜一起去,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于是,原本前程似锦的她,从医学院辍学,开始实施报复计划。
白天,她规规矩矩地在咖啡店打工;夜晚,就浓妆艳抹,身着高跟鞋和艳装出没在夜色中的酒吧里,通过牺牲自己,被“捡尸”(女性在酒吧喝醉后,陌生男性就会趁机将其带回家性侵),去报复那些男人们。而凯茜的真实目的,是寻找并逐个报复当年那些男生。
显然,凯茜牺牲了自己,以便去证实某一种现实,也因此,她的复仇之路并不顺利。
因为,社会上对女性受害者从来都不友好,而对于那些施暴的男性,却有种种理由去原谅和放弃追溯。甚至于同样身为女性,也对那些遭受性侵犯的受害女性缺乏理解和同情心,更有甚者,宁可偏听偏信是受害者自己的行为不检点、放荡,而不愿意声讨男性施暴者的责任。
所以,在影片中,明明是酒醉之后被性侵犯的受害者,但在所有人口中,女性反而成了那个犯错的人,成为了被众人耻笑的可怜虫。
在这种情况下,当年妮娜的案件,也正是在这种原因之下,被一个不公正的结果尘封。而当年那个施暴者,则远走他乡成了医院麻醉师,甚至有了未婚妻,生活幸福美满……
目睹妮娜被性侵犯的旁观者们,有的成了儿科医生,有的成了救死扶伤的大英雄,总之,无人因妮娜一案受过。而相比之下,受害者妮娜却因为寻求正义无果,愤而自杀。
成年人们包括老师们的说法是:不能因为男孩们这一点效果错,就毁掉他们的人生。而受害女孩的悲愤无助,无人得知和在意。
凯茜悲愤不已。
无奈之下,她选择牺牲自己的色相,假装在酒吧喝醉,不断寻找当年的施暴者。果然,某天她终于遇见此人,并诱骗当年的施暴者将她带回他的住所。就在施暴者打算侵犯她时,凯茜设法让他亲口吐露了当年对妮娜所犯下的罪行,并告知施暴者,自己是在为妮娜复仇。
影片至此,一般剧情套路通常会是施暴者被绳之以法,凯茜复仇成功,妮娜的冤屈得以伸张。但本片的巧妙之处,乃至令人绝望之处就在于,故事并不这样发展。
当施暴者得知压在身下的女人,是为了寻仇而来的凯茜时,为了让自己逃脱罪责,施暴者掐住凯茜的脖子,准备杀死她。
影片中,她挣扎着,逐渐放弃了抵抗。尽管从观众角度看来,凯茜其实有很大几率能够摆脱施暴者的杀人行径。但是显然,导演让凯茜放弃了自我挣扎,让她自愿死在施暴者的手下。
凯茜以自己的死亡,来使施暴者为自己的罪行付出真正的代价,让他再也不能逃脱法律的审判。这一结局,悲壮又抑郁。
显然,凯茜以死捍卫的,正是人们在日常中毫不在意的:女性要维护自己的身体,喝醉后不被人带走、被人带走不意味着能够被任意侵犯,在当下社会环境和偏见之下,是如此的艰难!

当个体无法抵抗社会群体压力时,当性侵犯施暴者被轻易赦免时,当女性穿着性感就会被当做行为不检点、活该被侵犯时,当女性群体也对受害人加以冷嘲热讽时,人们似乎考虑到了所有因素,却唯独忽略了被害人的权益,并认为事情之所有会发生,原因都来自女性自己。
这种赤裸裸的,先天性的偏见,正是此类事件一再发生的根源。
何其不幸,女性必须生活在这种社会偏见之下;又何其幸运有人看穿了这一切,并且已经有所思考和反省。
无论如何,相信社会的公正公平,是天真而幼稚的。尽管人们已经开始反思,但在偏见被更改之前,女孩们最应该学会和牢记的,是以下这些简单的规则和方法:
第一,严格自律,不去危险场所
第二,高度警戒,不轻易相信他人
第三,充分认识人性 ,人性中的恶会随环境随时转化,也许就在她们表现出善良时
这些办法看似简单而无用,却是女性自我保护的有效利器。无论从意识上还是行为上,女性都要坚持一个原则:避免一切恶性事件发生的可能
女孩们,要朝着内心的自己去活,不要在意他人或外界的看法。如果你的存在和理想并未对社会造成伤害,且有益于他人,那么勇敢坚持就是你唯一的,应该的选择。
凯茜的“复仇”或反抗方式,并不可取,没有任何事,值得女人去自我毁灭和牺牲掉自己的一生。最好的抗争,就是活得精彩,从而让偏见与歧视灰飞烟灭。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Gabay, R., Hameiri, B., Rubel-Lifschitz, T., & Nadler, A. (2020). The Tendency to Feel Victimized in Interpersonal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hip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ollective Victimhood, 361–37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