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稿选登丨凹凸:水墨古镇水之东

 开信有益 2021-05-23

 3月23日

水墨古镇水之东

远山如黛,碧水东流。八月,位于皖南宣城东南近三十公里处的千年古镇水东,小枣微红,如玛瑙缀满枝头。在一阵阵浮云的掠过下,古镇远观粉墙黑瓦,近睹人流如水;俯视街巷悠悠,仰望飞檐翘首……水东犹如一幅水墨画,在这里静静地为你舒展着。

水东是宣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集镇。相传唐时宣州东南集镇在今天的茶花岭,是通往郎溪、广德、宁国等地的必经之道。后经兵乱,集镇夷为平地,商贸集散地便转徙今天的古镇。因隔岸有村名水西,镇名“水东”由此而来。今之水东古镇,四面环山,风景秀丽,内有古老的街道,外有碧山龙泉洞,距镇十华里的小胡村,还保存着一座宋代山庄的花戏楼,尤其是村旁著名的“百步三道桥”,每年一到农历的三五月,绵绵春雨里,人过小桥见流水,背衬青山有桃花,一把红雨伞,俩个有情人,那景致可谓“人如画中行”。

白墙,格窗,槽门,拱檐。一条条老街,一节节青石,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车辙印啊,多少年已俏然走过。黄昏,你在小巷里徜徉,肯定会觉得时间已经凝固,只有风尘让这里染就了一身的淡墨。千年前就安然在这里的古镇,除了那曾经川动的人流、带着赤橙黄绿青蓝紫外,老街似乎永远是一种底色,那是国画大师的杰作呵,淡墨和浓青,让古镇水东如此的古朴、凝重和厚重。

你看那两旁树立的木质结构层楼,风浊了她的青春,显现出无尽的岁月沧桑,墨色里透露出古镇的浓浓底蕴。拐过一街口,推开一扇虚掩的门,哦,庭院深深的,一进、两进、三进,从街中心穿过,可一直至街后的水阳江边。这些老宅,堂屋宽敞,天井、天窗洞开,木楼梯、木地板、木套床,古色古香。不管你留意不留意,你都可见徽州的三雕——石雕、木雕和砖雕,在这里抢着你的眼。晋红庙、大夫第、十八踏、宁东寺,使古镇的徽文化与佛文化相得益彰。在老街深处的一角,有一处门前依然是窄窄的小巷口,只见拱形的门脸上刻写着“天主堂”三个字。午后的秋阳下,你走进静静的、不是很大的院子,只见高耸的教堂尖顶楼在你面前伫立着,是那么的耀眼。这个西班牙人建造的建筑,虽然经过了数次的修缮,但它的原貌犹存。走进教堂,抚摸着涂着各种彩漆的窗户,虽然光线幽暗,可望着圣玛利亚的头像,自然让人想起欧洲那些教堂的金壁辉煌来。这,不是增添了古镇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相辉映吗?

如果夜宿小镇,清晨五点你就会被相闻的鸡犬声催起。老街热闹起来,“吱呀”的开门声起伏着了。生意人缓缓卸下那一块块高高的门板,伸个懒腰、打个啊欠后,在不远处油炸点心的青烟和香味中,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摆放出来了。布匹、酱菜、枣梳、铁锹、水瓢……早市的生意自然兴隆,老板笑呵呵的忙活着。喏,哪家丝绸店里,一位面容姣好的姑娘,纤纤的身材、细白的小手,还有噼里啪啦打得通畅的算盘,这是小镇一天的序曲。偶尔也能看见一两个肩搭毛巾的汉子,汗津津的推着两边放有时鲜瓜菜的独轮车从街中心穿过,重蹈着古巷石板路上岁月留下的车辙。

“水东林霭接长堤,屋宇粼粼比户栖。千家村井春啼鸟,津里人烟午唱鸡”。清代诗人马开文在其诗《水东漫兴》里,对当时的水东镇作了如此素描。这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走过千年的水东一直是这样,无论你何时走进她,她都在为你敞开自己水墨江南般的古镇新姿来。 

作者简介

凹凸,本名吴生荣,安徽宣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皖南创委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特约作家,宣城市散文家协会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