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有多辛苦就有多成长

 新用户6326I9Ei 2021-05-23
大学报志愿时的灵光一闪,决定了此后的大半生生活。

说到口腔医学专业,大家一致认为,专业好,靠手艺吃饭,不愁工作。

尽管对医学的困难做过预期的估计,后来发现,还是低估了它。艰涩难懂的课程,半人多高的专业书籍,常人思维里的医学,也都是关乎人命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不得不认真学习的专业。

医学,是公认的最辛苦的专业!

医学生意味着,在校这5年等同于上了五年“高三”,而工作后的时间里,更是存在着上不完的“高三”。

忙碌中还有风险,医疗事故,医患关系,跟人打交道的事情本来就有些麻烦,尤其是跟心情焦虑的病人以及病人家属打交道,可以想像你得多么接近佛菩萨,才能淡然处之。

所以,裘法祖有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生的一生都是在修炼,把自己修炼成佛者、仙者,方能为医。

才近仙者,那是完美的样子,是精益求精的永不停息钻研,是手到病除的华佗再世,是拯救病人于凶险中的“神医”。

一说去看牙医,大众心中那份恐惧便会袭来。医生呢,也是从恐惧开始的。若当医生,先练胆子。胆子是逐渐练成的,是在不得不开始实际操作中练成的,是在逼迫自己中练成的,甚至是在操作不当中逐渐练成的。而技术呢,需要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是大量失败的基础上一点点总结出来的。所谓手感,没有大量的练习,没有一定量的失败,是感知不到的。

除了胆量,技术,还需要温和的态度。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纽约东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先生的墓志铭,刻着这句话。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医生的本事,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医生职责不仅仅是治愈、治疗,更多的是帮助和安慰。

“治愈”是“有时”,不是无限的。治愈,是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长期的实践积累和传承。医生,尤其是口腔科医生,既需要丰富的知识,也需要精湛的操作,要动脑,又要动手,需要脑力,还需要体力。

而温和的态度,是所有医生都应该具备的。用温情去帮助病人,从古至今,一切医术都是对身处困境的人的帮助。安慰是医学的一种责任,饱含深深的情感,绝不敷衍了事。

大家对看牙的恐惧尤甚,先消除恐惧、打消患者心理上的障碍,是良好的开始。所以,温和问诊,打消顾虑,是动手前的常规操作。

周末的医院比平时还要忙碌些,那是上班族看病的时间,所以门诊的医生休班时间通常不安排在周末。服务性行业便是如此,你何时需要,我便何时出现。不像学校,法定节假日是必须要保证休息时间的,纵然你再有上学的热情,节假日的学校“概不营业”,所以老师便和“祖国的花朵”一样享受着着假期的强制厚爱。而医生,没有假期,只有少量轮休。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门诊值班的时间也以患者是否看完为准。门诊开门时间是固定的,但下班时间的拖延却是常事。只要患者需要处理,就算下班时间到了,也不能立马停止操作,关门歇业。周末了,患者好不容易来一次,尽量做彻底或者至少做到某一段落,时间晚了,午饭常常被迫省略,为保证好下午上班的体力,要尽快午休,不再吃饭。

早晨,匆忙的一点早餐,上午工作4个半小时,下午再工作4个小时,那点能量早就消耗殆尽,工作结束,一定精疲力竭,累得连饭估计也不愿意吃了。

操作时间长,或许是新医生手生、操作不够迅速完美导致,但延迟下班也是资深医生的常事。

辛苦了,年轻的医生!

你有多辛苦,就有多成长!

你动得每一次手,处理过的每一个疑难操作,都会成为练就精湛技术的良好基础。

给温和认真的牙医打cal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