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利政丨《新唐书》人名疑误考辨六则

 书目文献 2021-05-25

《新唐书》人名疑误考辨六则

孙利政

孙利政,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武秀成教授。

摘  要:《新唐书》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考察其史源或同源文献,对《新唐书》所记向善思、韩纪孝、熊士赡、雍仙高、源行恭、王伉六个人名提出讨论,考订讹误。

关键词:《新唐书》;人名;订误

北宋欧阳修、宋祁所撰《新唐书》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一直备受学者重视。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是当下最为权威和通行的整理本,但也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前人对其中的点校讹误多有指摘。对于人名而言,因其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唯一性,当其与史源文献或同源文献存在异文时,一般而言必有一误。

点校本《新唐书》对书中人名的校点仍存在可以讨论的空间,这其中有些是因为标点的问题,如以《艺文志》“王悫中《礼仪注》八卷”、 “《守真子秦鉴语》一卷”、“濮阳夏樵子《五行志》五卷”、“梅崇《献方》五卷”四书为例,我们通过检核《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等史源或同源文献,可知正确的标点当作“王悫《中礼仪注》八卷”、“守真子《秦鉴语》一卷”、“濮阳夏《樵子五行志》五卷”、“梅崇献《方》五卷”。还有一些则是校勘问题,今对《新唐书》所记向善思、韩纪孝、熊士赡、雍仙高、源行恭、王伉六个人名提出讨论,考订讹误,非敢必是,聊作引玉之资。

向善思——向善志

《高祖纪》:“(大业十三年九月丙寅)郿贼丘师利李仲文、盩厔贼何潘仁向善思、宜君贼刘炅等皆来降,因略定鄠、杜。”[1]

按:向善思,当作“向善志”。《旧唐书·太宗纪》载:

(大业末)太宗自趣司竹,贼帅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皆来会,顿于阿城,获兵十三万。[2]

又《柴绍传》附《平阳公主传》云:

时有胡贼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未有所属。公主遣家僮马三宝说以利害,潘仁攻鄠县,陷之。三宝又说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率众数千人来会。[3]

《新唐书·平阳昭公主传》同[4]。考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5]、宋本《册府元龟·帝王部·创业第三》[6]、《太平御览·皇王部》引《唐书》[7]、《资治通鉴·隋纪八》[8]等均称大业十三年降唐者为“向善志”,并无“向善思”之名。可知“思”为“志”之形误。

韩纪孝——韩纯孝

《徐有功传》:“有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如此获宥者数十百姓。”[9]

按:韩纪孝,当作“韩纯孝”。《通典·刑法七》:

推事使顾仲琰奏称:“韩纯孝受逆贼徐敬业伪官同反,其身先死,家口合缘坐。”奉敕依曹断,家口籍没。有功议:“按《贼盗律》:'谋反者斩。’处斩在为身存,身亡即无斩法。缘坐元因处斩,无斩岂合相缘?缘者是缘罪人,因者为因他犯。犯非己犯,例是因缘。所缘之人先亡,所因之罪合减。合减止于徒坐,徒坐频会鸿恩。今日却断没官,未知据何条例。若情状难舍,敕遣戮尸,除非此途,理绝言象。伏惟逆人独孤敬同柳明肃之辈,身先殒没,不许推寻。未敢比附敕文,但欲见其成例。勘当尚犹不许,家口宁容没官?”申覆,依有功所议,断放。此后援例皆免没官者,三数百家。[10]

宋本《册府元龟·刑法部·议谳第三》略同,亦称“韩纯孝”[11]。《通典》《册府元龟》均详于《新唐书》,当即《新唐书》史源或同源文献。“纯孝”,典出《左传》“颍考叔,纯孝也”[12]语。是“纪”当为“纯”之形误。

熊士赡——熊仁赡

《孝友传序》列“事亲居丧著至行者”诸人名云:“建昌熊士赡。”[13]

按:熊士赡,当作“熊仁赡”。朱熹《知南康榜文》:

本军民俗号称淳厚,廷少诤讼,狱少系囚,及按图经,前代有太中大夫司马暠、司徒从事中郎司马延义、宜春县令熊仁赡,皆以孝行显名。……按图经,建昌县有陈太中大夫司马暠、司徒从事中郎司马延义,皆以孝行见于《陈书》,有墓在本县界。又有唐宜春县令熊仁赡,亦以孝行旌表门闾。未委其墓及唐朝所表门闾有无损坏?[14]

又《告熊孝子墓文》:

维淳熙六年岁次己亥五月戊午朔,具位熹谨遣某致祭于唐故孝子宜春县丞熊府君之墓。熹叨被误恩,假守兹土,视事之始,考诸图经,以求此邦前贤潜德隐行之实,于建昌得陈太中大夫、从事中郎二司马君以及府君之事。盖皆以孝德闻,而府君精诚之感,独致涌水成川之应,私心窃敬仰焉。然按图以求其故迹,则二司马君之墓不可知,而府君之墓宅学基犹有遗处。谨命有司,依准赦令,禁御樵牧。其唐朝旌表旧门,亦已复请于朝,俟报修立。[15]

朱熹所称“熊仁赡”与史文“建昌熊士赡”姓氏、时代、籍贯、品行等若合符契,显系一人无疑。朱熹考核图经,勘验其墓,且有唐时旌门实物为证,所称熊氏名“仁赡”当属可信。

又明王袆《熊孝子传》云:

熊孝子者,名仁瞻,唐洪州海昏县人也。性至孝,仕为左卫府参军、袁州宜春县丞。丧母,奉柩而归,卜宅兆于县西之归义乡,而其地冈阜峻险,丧轝莫能致也。仁瞻念非水道不可达,誓倾家訾,掘地为川以通江。方庀工,俄而天大雨,水自墓旁近地涌出成川,与江流接,舟以得达,而窀穸之事遂矣。既葬,结庐墓侧,居六年,有慈乌来巢,共称异焉。于是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列其孝友以闻。大历十年秋,敕旌表其门闾。仁瞻后再调江州司户,又迁越州萧山县令。卒官,年七十有三。世因名其川曰孝子港,桥曰孝感桥,所居里门曰孝锡坊。海昏至宋改建昌,隶南康军。[16]

此载熊氏至孝事备悉,与朱熹文“精诚之感,独致涌水成川之应”可相参证。《熊孝子传》虽为明人所撰,然述熊氏生平甚详,必有所据,当是参考了较早的史料。其名“仁赡”“仁瞻”有别[17],而皆可证作“仁”为是。

雍仙高——雍仙

《孝友传序》列“数世同居者”诸人名云:“高平雍仙高,湖城阎酆。”[18]

按:“雍仙”下“高”字疑衍。宋本《册府元龟·帝王部·旌表第三》:“(唐德宗建中二年)五月,以泽州人雍仙五代共居,表其门闾。”[19]又《总录部·义第四》:“雍仙,泽州人。五代共居。建中二年,表其门闾。”[20]考《新唐书·地理志》高平郡属泽州[21],则二书所述当即一人。又明刻本《册府元龟·总录部·孝感》:“阎酆,虢州湖城县人。阎酆五代同居,家内槐一株再生枝叶,并画图以进。”[22]则《新唐书》“湖城阎酆”四字无误,而“雍仙”下“高”字疑涉其籍贯“高平”而误衍。

源行恭——源衍

《文艺·萧颖士传》:“(萧颖士)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李华、邵轸、赵骅,时人语曰“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所与游者,孔至、贾至、源行恭、张有略、族弟季遐、刘颖、韩拯、陈晋、孙益、韦建、韦收。”[23]

按:源行恭,当作“源衍”。李华《三贤论》叙诸友交游称“汝南邵轸纬卿词学标干,天水赵骅云卿才美行纯,陈郡殷寅直清达于名理,河南源衍季融粹微而同”,下依次叙孔至、陆据、柳芳、贾至、韦收、张有略、张季遐、刘颖、韩极(当作“拯”)、孙益、韦建、陈晋、尹征、颜真卿诸人才情,末云:“颜(真卿)与陆据、柳芳最善,茂挺与赵骅、邵轸洎华最善,天下谓之'颜萧之交’,殷寅、源衍睦于二交之间。”[24]细绎《新唐书》上下文,当即据《三贤论》删定而成,源衍字季融,与史文所称“源行恭”有别。考源氏好友陆据所撰《源衍墓志》云:“大王小侯,相望信史,其源氏乎。君讳衍,河南人也。……后来有柳芳、王端、殷晋、颜真卿、阎伯玙皆稀世鸿宝,一相遇,便为莫逆之交。”[25]据此当以“源衍”为是,史文盖误“衍”为“行”,又衍“恭”字也。

王伉——王佖

《逆臣·朱泚传》:“(李)晟率浑瑊、骆元光、尚可孤悉师攻贼,晟薄光泰门,败贼将张廷芝、李希倩,贼弃门哭保白华。晟引军还,居三日复战,大败之,乃分道入。泚将段诚伏莽中,为王伉所禽。姚令言、张廷芝与晟遇,十斗皆北,遂至白华。”[26]

按:王伉,当作“王佖”。“王伉”史籍无考。《旧唐书·李晟传》:

(兴元元年五月)二十八日,晟大集诸将骆元光、尚可孤,兵马使吴诜、王佖,都虞候邢君牙、李演、史万顷,神策将孟涉、康英俊,华州将郭审金、权文成,商州将彭元俊等,号令誓师毕,陈兵于光泰门外。乃使王佖、李演率骑军,史万顷领步卒,直抵苑墙神麚村。晟先是夜使人开苑墙二百余步,至是贼已树木栅之,贼倚栅拒战。晟叱军士曰:“安得纵贼如此,当先斩公等!”万顷惧,先登,拔栅而入,王佖骑军继进,贼即奔溃,获贼将段诚谏,大军分道并入,鼓噪雷动。姚令言、张庭芝、李希倩犹力捍官军,晟令决胜军使唐良臣、兵马使赵光铣、杨万荣、孟日华等步骑齐进,贼军阵成而屡北。战十余合,乘胜驱蹙,至于白华。[27]

《新唐书·李晟传》亦云:“万顷惧,先登,拔栅以入,(王)佖督骑继之,贼崩溃,执其将段诚谏。”[28]两《唐书·李晟传》述王佖擒获段诚谏(即《朱泚传》“段诚”)前后颇详,所列李晟军诸将士名,但有“王佖”,并无“王伉”。考王佖乃李晟外甥,《旧唐书》传附《李晟传》,称其“雄武善骑射,自晟河西、河北出师,佖无役不从。朱泚之乱,晟攻贼于光泰门,贼锋尚劲,佖与兵马使李演踰苑墙血战,败贼前锋,诸军方振,论功为神策将”[29],据此知王佖即因挫败并擒获段诚谏而由兵马使拜将。又李晟下属、招讨府掌书记于公异撰《西平王李晟收西京露布》云:

衙前兵马使兼御史大夫王必,知牙官兼刀斧将兼御史中丞史万顷等,自相誓约,又令军行,指麾而貔兕作威,感激而风云动色。遂先登进击,深入合攻。……段诚谏贼之心膂,既就生擒;泾原军贼之羽毛,终制死命。[30]

露布亦列李晟军诸将士名,与《旧唐书·李晟传》几同,而特标出生擒段诚谏战役中“先登进击”的王必、史万顷二人姓名以显其功,此“必”显系“佖”之坏字,虽误,亦可旁证“伉”为“佖”之讹字。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页。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页。

[3]《旧唐书》卷五八《柴绍附平阳公主传》,第2315页。

[4]《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平阳昭公主传》,第3642页。

[5](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4页。

[6](宋)王钦若等:《宋本册府元龟》卷七《帝王部·创业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页。

[7](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〇九《皇王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23页。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四,义宁元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758页。

[9]《新唐书》卷一一三《徐有功传》,第4189页。

[10](唐)杜佑:《通典》卷一六九《刑法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379页。

[11]《宋本册府元龟》卷六一六《刑法部·议谳第三》,第1933页。

[12]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

[13]《新唐书》卷一九五《孝友传》,第5576—5577页。

[14](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九《知南康榜文》,载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580—4582页。

[15]《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六《告熊孝子墓文》,第4039页。

[16](明)王袆撰,颜庆余整理:《王袆集》卷二二《熊孝子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641页。

[17]熊氏之名,宋《舆地纪胜·江南东路·人物》、《方舆胜览·南康军》、《记纂渊海·郡县部》、元《氏族大全·熊》、明正德《南康府志·人物·孝行》亦作“仁瞻”,元《群书通考》引《方舆胜览》作“仁赡”。

[18]《新唐书》卷一九五《孝友传》,第5577页。

[19]《宋本册府元龟》卷一三九《帝王部·旌表第三》,第184页。

[20]《宋本册府元龟》卷八〇四《总录部·义第四》,第2969页。

[21]《新唐书》三九《地理志三》,第1008页。

[22](宋)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七五七《总录部·孝感》,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8766页。

[23]《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中·萧颖士传》,第5769—5770页。

[24](唐)李华:《李遐叔文集》卷二《三贤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7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75页。

[25]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元一七七《源衍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73页。

[26]《新唐书》卷二二五《逆臣·朱泚传》,第6448页。

[27]《旧唐书》卷一三三《李晟传》,第3668—3669页。

[28]《新唐书》一五四《李晟传》,第4868页。

[29]《旧唐书》卷一三三《李晟附王佖传》,第3686页。

[30](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六四八《西平王李晟收西京露布》,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337页。

注:本文发表于唐史论丛》第三十二辑,此据作者word

注:本文发表于唐史论丛》第三十二辑,此据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孙利政博士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