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到一碗热腾腾的白饭就是人生一大幸事

 食研所 2021-05-25


5月22日13:07,「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长眠于长沙,享年91岁。长沙市民自发走上街头,在雨中与他道别。网络上,无数网友在悼念、致敬。

这位被写进教科书的老人,为了让中国人民都吃得饱饭,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也正因为有袁老这样倾尽毕身心血投入到杂交水稻研究上的伟人存在,我们才能在今天享受米食无忧,大口吃饭的日子。

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肉叔想和大家聊聊「米」


历史中的米
中国人与米饭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1973年在浙江余姚境内河姆渡遗址上,曾考古发现储藏量逾120吨的稻谷,经测定,这批稻谷距今有7000年,籼稻、粳稻都有,且属人工栽培。


图\网络

先秦流行“蒸饭”

古人早期的蒸饭做法,与今稍有不同:先把米下锅中煮一下,等到半熟时再捞出来放进蒸锅(甑)中的箪子上,蒸熟。

秦汉人喜欢吃“干饭”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吃得最多的米饭不再是蒸饭,而是一种“干饭”。据史料记,“干饭,饭而曝干之也。干饭的制作方法是:将做熟的米饭晒成干饭。干饭做好后一般放在陶罐一类盛器中,随食随取。

魏晋人推崇“白米饭”

《齐民要术·飧饭》记载有“治早稻赤米令饭白法”:不论冬夏,都用温热水浸米,泡约一顿饭功夫后再用手搓;水冷后倒掉,再用冷水淘,再搓,直到米发白为止。这样淘洗做出的饭,“饭色洁白,无异清流之米。

宋代将米饭发扬光大

隋唐以后,古代米饭吃法与现代几无不同,特别在宋代,米饭的吃法最为丰富,宋人喜欢用米与其他食材一起做饭。

清朝贩米换乌纱

康熙六十一年,已69岁的清圣祖玄烨,听暹逻(今泰国)来使说他们国家的大米又多又便宜,决定进口“泰国大米”,并亲自过问进口事宜。政府鼓励外商向中国输入大米的同时,还鼓励本国人去国外贩运大米。廷给予特殊政策,中国人如果能将国外大米贩进国内,还能获得官衔。

米-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大米取于稻谷,目前是世界产量第二的粮食,仅次于小麦,被全球超过 20 亿人当作主食。尤其对于整个亚洲的饮食结构来说,大米就好像是水之于鱼、空气之于人。

米饭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除了历史原因,大米特有的“饭香味儿”也最是让人放不下。蔡澜曾说过:「人老了,什么都尝过的时候,还是那碗白饭最好吃」。

国人对米饭的喜好当然也源自于米饭的百搭,所谓打的米饭流水的配菜,广东的煲仔饭是把淘好的米放入煲中慢火煲熟,贴着煲的那一层米饭焦香酥脆;顺德的鲤鱼蒸饭是把米塞进鲤鱼肚子里,光做法就足够吸引人;海南鸡饭是用鸡油和浸鸡水把米饭煮熟,滋味鲜美……
无论是豪华的盛宴还是平民百姓家的一蔬一食,都少不了它的出场。
 
图\pexels

好好吃饭,节约粮食

虽然现在的我们体会不到粮食短缺的危机感,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目前人类仍然持续经历着「全球粮食危机」。

2008 年,世界粮食储备从2007年可供应人类169 天直接下降至53 天,全球谷物出口价格经历了暴涨,大批国家立即调整粮食政策以应对此次危机。到了201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数据显示,全球饥饿人口虽然在过去10 年间已经减少了1 亿、20 年间减少了2.09 亿,但仍高达8.05 亿。

而2017 年联合国最新报告则显示,在不稳定的地区形势、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气候变化等影响下,呈持续下降趋势的全球饥饿人口数量重新出现增长……所以食安全和粮食危机的问题始终是悬在全球人类头上的一把利剑。

所以当下我们除了在这个沉重的日子里感谢能让我们大口吃饭的袁爷爷,更能做好的应该是好好吃饭,节约粮食!

部分参考资料:

活该出色 《能吃到一碗热腾腾的白饭,就是人生一大幸事》2018.6.25

封面图来源:pexel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