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75-1977年讲解

 仇宝廷图书馆 2021-05-26
图片
伯克希尔1975年股东报酬率7.6%,1976年股东报酬率17.3%,1977年股东报酬率为19%
在前两年(73-74年)伯克希尔的股东报酬率不是很高,主要原因之一为保险业进入了杀价竞争的阶段,巴菲特曾预言这种阶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幸的是1975年保险业既然惨淡,而这几年巴菲特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扩充保险业,就像投资一样,在资本市场低迷时期大量投入,在1976年,保险业开始反转,伯克希尔的保险赚到了大把的保单,因此1976年股东报酬率开始大幅提升。
随着保险业的反转,保费收入大幅提升。伯克希尔在1967年以860万美金收购国民保险公司(及其姐妹公司国民火险公司),开始进军保险业,当时他们的保费收入约为2200万美元,而到1977年的今天,累积年保费收入已经达到1.5亿元。这期间伯克希尔并未发行新股,保费的持续增长来源于国民保险本身的成长,以及巴菲特用其他非保险业务的利润及其他资金来扩充保险业务。
保费收入的大幅提升,巴菲特有越来越多的钱来进行投资了。下表显示了1977年伯克希尔旗下保险事业持有的投资部位:
美国股市到70年代进入了漫长的熊市(可见当初巴菲特解散合伙基金是多么明智),在熊市期间,巴菲特慢慢的买了很多低估的好公司股票。到1977年投资组合盈利已经达到7400万美元,而在三年前的1974年投资组合的利润还亏损1700万,比如华盛顿邮报在1974年亏损了26%,而且持续三年没有回本,到了1977年已经翻了三倍。
保险业虽然一波三折,小错不断,但是大致上能获得不错的结果,而且总体方向是向上的。这和纺织业完全相反,纺织业的管理层相当优秀努力,但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而且方向是向下的,这就是顺势而为的力量。能做到顺势而为是需要长远的眼光和宏大的格局的。比如保险业在持续低迷时巴菲特敢扩张,资本市场持续下跌时巴菲特敢大举买入,这些举动在当时几年内都看起来没有收益,甚至亏损,但最后的结果是好的。而纺织业短期看起来好像不错,但最后却是走下坡路的。而短视的人只会看短期一年甚至一个季度的业绩,而长远有利的东西往往短期看起来都不利,长远不利的短期却充满诱惑,顺势而为看起来简单,却需要智慧。
再说说伯克希尔控股的伊利诺斯国家银行的情况,创始人于1931年用25万美元创立该银行,至今创始人依然在公司工作。巴菲特1969年买下该银行时,马上就领到了2000万美元的现金股利,1977年该银行盈余360万,比规模大他两三倍的银行同业还多,这是一家经营非常优秀的小银行。观察美国的保险和银行业,有大量小公司的存在,在当地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活的挺滋润,而在我国金融行业基本是巨头垄断的,中美两国金融行业的玩法是不一样的,是没有可比性的,投资时也要清楚这一点。
通过读巴菲特致股东这几年的信可以看出,在70年代初期股市和保险市场的低迷期,巴菲特一直在韬光养晦,积累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首先他旗下的每一项业务都经营的非常好,然后用这些原有业务的利润来收购其他公司以及发展保险业,随着保险业收入的大幅增长,可用资金越来越多,巴菲特再用这些资金在低迷的股市买了大量优质公司的便宜股票。到了70年代中后期,随着保险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反弹,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渐渐爆发出来了。当我们看着巴菲特做的这一切的时候感觉很快,就是几封信,翻一翻就过去了,然而其实过了7年。看别人成功总觉得很快,而要是自己7天都觉得很漫长。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厚积而薄发,大浪起于微澜之间,久伏而高飞。没有一点耐心,没有一点定力,基本啥事都玩不了。
2019.8.29 梁孝永康写于广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