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展中的隶书作品,取法来源有哪些?

 朝歌淇水悠悠 2021-05-27


国展中的隶书
从风格上说
有平正一路
也有拙朴一路
前者多取法于汉代宗庙碑刻
后者多取法于摩崖石刻

东汉摩崖《杨淮表记》
在不少人眼里
或许会归为“丑书”
然而
如果我们能够欣赏古玺、封泥
对这样体现拙趣的书风应该不会排斥

大多数书家在早期
会喜好平正之美
有些人随着眼界的开阔
审美会由美入拙
而钟情于生拙之美
青年书法家莫金龙也正是如此

莫金龙老师少年时代,就随曹海峰、杜起文先生学习书法。后考入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得到更加系统的学习,在校期间,他写得一手充满书卷气息的行书,颇得苏字的神韵与气质,多次获奖、入展国家级展览。2014年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书法工作室,2016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现攻读文学博士。近年来,《杨淮表记》以及东汉任城王墓黄肠石刻,则是莫金龙心追手摹的对象

图片
《杨淮表记》拓片

如何欣赏《杨淮表记》

《杨淮表记》与另一品汉代摩崖《石门颂》有不少共同之处,其一,两者都是摩崖,其二,《石门颂》记述杨涣事迹,《杨淮表记》全称《杨淮杨弼表记》,记述的是杨涣之孙杨淮、杨弼事迹,而且,两者原址位置接近,风格也有类似之处。

莫老师认为,要欣赏拙朴一类碑刻,先要学会欣赏这一类线质,这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其次要能接受结体,线质好应该不难看出,难以接受的是其结体和章法,必须要多体悟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处。

《杨淮表记》用笔洒脱,线条质感稚拙古朴,充满刀笔味,点画与点画之间的交界处简单自然,参差不齐,结体较为宽博、疏朗,笔势开张,显得非常肆意酣畅。《杨淮表记》因石势而书,纵成列,横不成行,造就了它并不工整的章法,显得较为特别。将此石刻与《石门颂》《开通褒斜道摩崖》《好大王》等石刻视为一类,可见大美。

图片
莫金龙  隶书中堂

与成熟汉隶的比较

隶书到了东汉,既有体现官方正体的范式,又有体现民间非正式的风格。与宗庙碑刻的平正规矩不同的是,《杨淮表记》还保留着西汉隶书的气质。

《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官方正体隶书,宜于初学,然而一直学习过于规则的汉隶,也容易缺少自然生动之气。而《杨淮表记》气象宏大,弱规则而重精神,更接近汉代人那股豪放雄浑之美。

学古人,最难在得其意而忘其形。由美入拙,才是审美更进一步的标志。习此杨淮表碑,如打太极,线条古籀气十足,不入规则,却处处有规则,好像无法度,却无不在法度之内。无法之法,可谓妙法。

图片
莫金龙 临东汉任城王墓黄肠石刻

如何学习拙朴一路隶书

学《杨淮表记》这样拙朴一路的隶书,需要注意些什么?莫老师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需要雅化

正如印章因为文人介入,变得更为丰富,更具学术性。我们学习《杨淮表记》,也需要将之雅化,以免过于粗头乱服,失于粗野。

学《杨淮表记》最好要有一些帖学的基础,莫金龙老师的行书空灵而有书卷气。而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上溯汉隶,追求书写的性情,便能将之统摄于笔下。

《杨淮表记》以及东汉任城王墓黄肠石刻,是莫老师近年来比较关注的石刻隶书。但是,在学习这些时,他不光体会到了他们的无拘无束,还注意到了他们的写意性与书写性的统一。

二、意临与实临的转化

“意临”其实就是二度创作,是建立在“实临”的基础之上,表现临摹者对原作的理解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要能把握书法的本体规律,有高超的驭笔能力,同时,必须有坚定的个人审美取向。

在临摹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的想法,大胆尝试,打破原有的格局,使其支离,重新组合,呈现出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在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时,使其在空间结构上大开大合、奇正相间、或轻或重、或大或小;在章法上随形布势、纵横有序;在用笔上逆锋涩行,注重线的律动与沉厚、稚拙感;用墨上枯湿浓淡交错,黑白相参,在强烈对比中把握矛盾的统一。
       
三、作品创作需有匠心

莫老师认为,参展毕竟是一个竞技场,作品需要精心打磨。一件作品的打造,从局部到整体,包括对结字、笔法、墨法、章法及毛笔、纸张性能、创作心态,都要有相应的准备,比如写大字篆隶,宜选择长锋羊毫和偏生的宣纸,更能表现苍茫厚重的线质和渗化的墨韵。

另外,在创作过程中对偶然效果随机的应变能力,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在作品形式上,要注重章法的新颖,同时也不能过多拼接、染色、做旧,应让书法回归本体。

最重要的是,学习书法是一个很漫长的路,不要急功近利,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执著地坚守初心,才是艺术家走向成功的保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