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吃饭这件事,或许关乎一个朝代的荣辱兴衰……

 山阴张侯 2021-05-27

吃饭这件事,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话题。一个人吃饭的样子,基本反映了TA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性格。

“饭”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正餐、馒头、米饭、荤菜、素菜、热菜、凉菜、汤料、小吃……都可以统称为“饭”,所以,当一个人说吃饭时,你很难猜到TA到底要吃什么

或许,没有什么比吃饭更能体现中国人的文化和风俗。为何中国人对吃饭这件事如此重视呢,答案或许很简单也很残酷,那就是:这片土地上,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的近40年来,历朝历代都难以真正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实这句话对了一半,“地大”是真的,“物博”却未必。 就国土版图而言,我国陆路地域面积的确很大。但我国西北的广阔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瘠薄的国土,每平方公里能养活的人口只有几个人到几十个人,而在我国的沿海发达地区,人口的稠度达到数万甚至更高!这两种情况都可达到世界记录水平。

实际上,看看地图就明白,包括平原在内,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是很有限的,当然,并不是说可耕地面积少,但相对于自古以来的人口而言,中国的可耕地面积确实不能算多。和世界其他主要文明发源地一比,这个问题就更加突显。

耕地面积有限,加上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极度落后,所以这片土地的粮食出产率向来不高,一旦逢上天灾人祸,大面积饿死人的现象就不断重现了。

一个有意思的证据是: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甚至不屑于吃的很多食物,比如胡萝卜、胡椒、胡瓜、胡桃等都是通过汉朝丝绸之路,从西域传过来的。这从它们的名字也能看出来,也就是说,如今我们所吃的食物,有超过一半(甚至更多)都不原产自中原。仅以农业生产力而言,中原黄河流域基本是世界古代文明中最落后的。

为何古代中央政权,耗尽军力财力,也要控制西域呢,一个简单原因是,为了获得当地的物产资源。导致唐朝灭亡的一个间接线索,就是从西域进贡来的荔枝。中原不产荔枝,但杨贵妃偏偏爱吃此物,没办法,快马加鞭从西域运。须知,这一路运过来,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成本,是难以想象的。何况中间还要经过各层官吏的盘剥,久而久之,拖垮一个富强的王朝并不夸张。

为了防止西域边疆不稳,古代朝廷不得不派驻大量军队,通过河西走廊沿线,布置士兵驻守。这些背井离乡的士兵,生活清苦,精神苦闷,一旦军饷不足吃不饱饭,加上心术不正之人煽动,造反的情况也极易发生。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不得不再派驻监军监督他们,一连串的防范措施下来,极大增加了朝廷本就有限的财政开支。

说白了,古代王朝末期,最棘手的问题,无非一个字:钱。

没钱就没法养活士兵,没钱就没法打造兵器,没钱就没法运输兵粮……一支10万人的军队,能不能打胜仗且不说,这10万人每天都要吃喝,光这一比开支,处置不当就极易引发不稳。事实上, 10万人基本是古代朝廷能动员的最高精壮兵力(不算老弱病残和炊事兵、斥候、杂役之类)。

所以,贸易的发明是文明史的一大创举。马云说:贸易是解决战争的方法。一旦贸易停止了,战争就会开始。从历史的角度看,马云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别的不说,就拿葡萄来看(夏天快到了,我个人非常喜欢吃葡萄……)据记载,葡萄原产自西亚,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栽培。

当然,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这些植物后来要么在中原地区嫁接栽培,要么随着物流交通的便利,缩减了运输成本,使得中原百姓都能尝到来自西域和异国他乡的美食。

古代朝廷最怕天灾。一旦碰到灾年歉收,没饭吃或吃不饱的老百姓就要逃荒。逃荒的百姓沦落到他乡,一开始是乞讨。乞讨填不饱肚子就偷盗,偷盗填不饱肚子就抢劫。抢劫填不饱肚子,就挺而走险,聚众劫掠官仓。一旦到了这个地步,被抓住了就是杀头之罪,所以干脆揭竿而起。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动摇王朝的统治根基,甚至会改朝换代。

总体上,在古代任何一个朝代,能吃饱饭都是一件极其奢望的事。

所以,吃饭这件事不仅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生活理念和处世态度,也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