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量思维,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山阴张侯 2021-05-27

    文/诗来

01

马云在创立阿里巴巴之初,就鲜明地指出:所谓互联网企业,一定是靠流量赚钱的。只有靠流浪赚钱的公司才是互联网企业。

如今看来,这番话对今天的IT市场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近日,小米AIoT全球开发者大会在京举行,小米集团IoT平台部总经理范典在大会上宣布,小米将与瑞典知名家居零售商宜家家居达成战略合作。消息传出后,小米股价应声上涨4.92%。

雷军创立小米初期,也一直强调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每当小米股价下跌时,雷军也总是这样向他的股东们解释。但其实,互联网公司的概念在国内被严重滥用了。小米严格说起来,是一家“用互联网思维做产品”的公司。

传统的企业是靠销量挣钱的,而互联网企业是靠流量挣钱的,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

举个例子,你去一家服装店或书店闲逛,如果你光看不买,那么服装店或书店是挣不到钱的。当然,作为书店来讲,它可以发展租赁业务,但其实租也是一种买,只不过时间函数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同,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早就研究过的。

而互联网企业呢?我们知道,你随便点开腾讯新闻或知乎,就为互联网公司贡献了流量,互联网公司就能因此挣钱,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你其实啥也没买。(当然,你买电脑、网费、电费也是一笔支出,但这些钱并未付给互联网公司)。

流量思维,是人类商业史上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能很好理解流量思维的人,在未来的商业浪潮中还会继续碰壁。

现在,很多实体经济遇到困难,这是大家都看到的。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大形势的原因,也有实体店自身的原因。从实体店自身来说,缺乏流量思维是他们的一大软肋。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任何信息技术领域的变革,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时空对人类的限制。

19世纪末电话的发明,使人类开始突破时间的限制,得以在远距离快速交换信息。

同样是19世纪末,汽车的发明,使人类开始突破空间的限制,得以用极低的成本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

而互联网把这一切更加极端化了。

任何商业变革,尤其是服务行业,最终目的都是消除交易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消除了交易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这在之前的人类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

我翻了河南省七八十年代的地方志,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很多农村有大量的骗子横行,他们要么打着祖传秘方给人治病,要么号称自己了解到某某可以赚大钱的国家政策。

总而言之,很简单很低级的一个骗术,就能骗到很多很多人,这在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农村是很普遍的现象。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信息确实太闭塞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可能就是收音机和村里的广播(电视机还未普及)。报纸虽然很普遍,但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不足以读书看报。所以,很简单很低级的一个骗术,往往就能忽悠或者恐吓住一大群人。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就是如此。农民起义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历史上普通民众的文化程度太低了,低到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汉字本身书写较为复杂,使得普通百姓接受汉字教育的成本太高;包括封建帝王所刻意实施的一些愚民政策,不愿意让老百姓掌握知识文化,等等。

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原本是不该发生的

因为互联网使得信息交换的成本变得非常低廉,只要你不懒,你完全可以获取很多高价值的信息,从而极大增强自己对信息的辨析能力。

是的,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能力之一,就是对信息的辨析或辨别能力。

在同学聚会上,经常发生这种情形:某同学混得很牛逼,大家都围上去和他套近乎。

每个人恨不得都绞尽脑汁,拉近和他的关系,唯恐巴结不到他。

但冷静下来想想,不难看出,这位同学或许混得不错,但远远没有大家说得那么牛逼。

很简单,无论在任何地方,永远有两类人不太愿意去参加同学聚会。一类是混得非常牛逼的人,一类是混得很差的人。

混得很牛逼的人之所以不去,是因为觉得太小儿科、太矫情,没必要;混得很差的人之所以不去,是因为担心受到大家的嘲笑。

如果一个人真的混得超牛逼,那他压根就不会去同学聚会。

这正如我之前所讲的:在你自己变得牛逼之前,你所接触到的所有人,都算不上特别牛逼。

很简单,因为特别牛逼的人你压根就接触不到

就像你可以和几位同学喝酒吹牛,但你不可能和马云一起坐下来聊天,就算你在全国最顶级的酒店订最贵的饭菜,你也约不到马云。

因为特别牛逼的人你压根就接触不到,人家也不愿意和普通人接触。

这并不说上流社会的那些人就总是高高在上,这是由人的心理需求决定的。

张宏杰在《坐天下:解读中国帝王》里谈到光绪时说,童年的光绪接受的是一种严苛的帝王教育,他身边的太监从小就给他灌输“真龙天子”的理念,甚至说他中午躺在床上午休时,会变为一条金光闪闪、活灵活现的小龙。对于缺乏科学知识的小孩儿来说,这样的话听多了,光绪还以为自己真的是半人半龙,否则自己中午睡觉时为何会变成一条盘旋着的金龙呢?

中国历史上的人就是这么愚昧和迷信。愚昧和迷信的最大坏处在于,它会极大地破坏你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要做好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培养对信息的甄别辨析能力。

从管理学来说,任何一个组织的领导者,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也只有一个,就是锻炼对信息的高效甄别能力。

理论上来说,所有大企业的衰败,都是从管理者缺乏信息甄别能力开始的。

02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销量思维,说白了就是无论什么企业,你生产的产品要先卖出去。

为了能卖出去,只好维持一个较低的售价,为了维持一个较低的售价,只好在工资和其他成本上压缩。

这就是所谓的人口或劳动力红利。所以,凡是中国大力介入的一些产业,尤其是靠廉价劳动力堆起来的规模经济,日企乃至韩国企业都赚不到钱。

日本电子产业的衰退和韩国现代汽车的颓败,都根源于此。因为拼廉价劳动力,他们不可能拼得过中国。

至于欧洲,就更是这样了。以至于欧洲压根就无法产生像饿了么、小米这样的公司。

很简单,因为欧洲作为一个普遍发达的地区,人力成本很高,没有人愿意为了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半夜十点多还骑着电动车闯红灯,为的就是及时把外卖送到客户手里,以免超时被投诉。

但在中国,就有大量的人愿意这么干。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同样,在欧美或者日本等很早就发展起来的社会,也几乎不可能诞生小米这样的公司,因为普遍收入都比较高,没必要守在电脑旁,不敢眨眼不能睡觉,就为了抢个一千块钱的手机。

正如我之前说的,中国之所以诞生饿了么、小米这样的公司,就是因为中国太落后了。大量的底层群众经济拮据,没有什么好的谋生出路。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层次来说,中国比日本还有不小的差距,更别说和欧美社会比了。

但中国的优势在于,恰恰在落后的国情上,开辟出了一条创新的道路。

注意,“创新”是技术层面的,而“经济发展”是生活感受层面的。所以,你可以在拼多多上买山寨商品,而且确实觉得很方便,但不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真正活得幸福的人,怎么可能不顾颜面,给各类熟悉或不熟悉的好友发链接,就为了拼单剩下那两块钱呢?

何况流量思维固然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对于免费的产品来说,消费者本身就是盈利来源。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虽然很早就探索手机叫车业务,却一直发展不出滴滴打车。

因为日本人觉得,一个软件竟然要注册那么多个人信息才能用,而且使用过程中个人隐私被肆意收取,这几乎是不可忍受的事情。

互联网企业的流量思维,极其善于把每个人变成它的利润(无论这个人是否付费);而缺乏流量思维的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能被被人一步步掏空。

就像雷军在某站直播时,网友在短短两小时内给他打赏了十几万。被网友戏称为“屌丝打赏百亿富豪”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

比如不断见诸媒体的“某小孩玩手游充值数万”,父母痛苦欲绝,家庭甚至因此破产的新闻报道。

没办法,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流量思维的人只能成为别人的流量,直到别人把你从内到外全部掏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