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强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推动农村殡葬事业发展

 好心态有好心情 2021-05-28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死亡的科学认识不断提高,如何处置死者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信仰和习俗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殡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措施。

如果把医院的产房比作生命的起点,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视为生命之旅的各个驿站,那么陵园和墓地则是人生的终点站和归宿。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推进,解决好农村死亡人口的集中安葬问题,是殡葬改革目标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解决好农村亡故人员安葬问题,不仅对深化殡葬改革有着深远意义,也是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乡村振兴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解决好这一问题,不能单纯靠行政手段,也不能单靠说服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解决亡故群众安葬和处置骨灰的实际问题。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是国家政策所鼓励的,有着占地小,对土地的需求有限,维护费用较低,可循环使用,且距离群众较近方便群众祭祀等优点。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不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骨灰安葬和处置的问题,也可使群众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实现乡村振兴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彻底解决“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后顾之忧,有效遏制农村大兴土葬之风。

从我国大部分县乡基层实际情况看,各地城市火葬区居民死亡人口的骨灰基本都寄存在殡仪馆和公墓,而农村死亡人口保守估计90%以上是被丧属带回农村进行安葬。农村分散建设坟地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群众“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认为人死后即便是火化了也应该将骨灰埋葬起来;二是农村大多数群众居住地分散,没有集中公墓。因此,农村每年都有在可耕地里出现大量坟头的现象。这不但没能节约土地和木材,反而使群众经济负担加重,也使部分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习俗死灰复燃,与殡葬改革的本义背道而驰。

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对节约当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有力地破除了传统的薄养厚葬和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随着农村公益性墓地不断增多,辐射提供服务面积不断加大,将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干净、整洁、舒适、有序的治丧环境,满足广大丧户不同层次的丧葬需求,以优质、规范、完善的服务来慰藉生者,稳定社会,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实行丧俗改革,提高人们对厚养薄葬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我国近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同步提高,农村群众安葬难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退耕还林、还一个青山绿水的新家园更是百姓的渴望。群众迫切需要政府兴建农村公益性公墓。对国家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合理的利用国家耕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和控制,公益性公墓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将墓园建设成为一个集文化、生态、艺术的园林式公墓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