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的无奈:用数十亿方河水去冲刷“地上河”,鱼类却跟着遭殃

 安喜的空间 2021-05-28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河”,自郑州桃花峪以下一直到山东段,共计768千米的河道,河床的平均高度已经高于地面3-5米,其中开封段黄河河面更是高于地面达到7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悬河”。
图片
由于“地上河”十分不稳定,加上黄河的河床原本就是松软的泥沙沉积而成,一旦遇到洪水极易被冲垮,因此黄河下游曾遭遇过无数次水患。
黄河下游的水患,归根结底是“沙患”。大量泥沙从黄土高原被冲刷下来后,到了中下游,随着河水流速的变慢,便淤积在河道中,久而久之,河床慢慢抬高,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
图片
治理黄河,关键是治沙。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便利用人造洪峰形成的水流,短时间内数十亿方黄河水倾泻而下,去冲刷下游的河床,减缓泥沙沉积的速度。每年夏季的6-7月份,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管理部门,都会用大量河水来对下游河道的泥沙来一次“大挪移”,这样的举措,已持续了近20年。
短时间内数十亿立方米河水对河道进行冲刷,这样的大手笔,保证了黄河下游河道20年没抬高,反而被刷深1米多,下游主河槽的洪水通过能力,从1800立方米每秒提升到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图片
通过调沙,拯救了这个“地上河”。但黄河这种调沙模式也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给下游的生态造成较大破坏,对鱼类来说,这就是一场劫难。
调沙期间,小浪底水库大量河水夹带着泥沙倾泻而下,下游河水含沙量暴增,最高可达到100多千克每立方米!这么高的含沙量,似乎已经不能用“水”来形容,用“泥汤”更为合适一些。这样的“泥汤水”,要持续数天,随着水流量的逐渐减少,河水中的瞬时泥沙含量会有所降低,但也会高达十多千克每立方米,这样的高含沙环境,对鱼类来说,是不适宜生存的。
图片
一项研究证明,当河水中的含沙量超过5千克每立方米时,鱼类就会呼吸困难。面对黄河调沙期间数十、上百千克的含沙量,黄河中的鱼类已经举步维艰,这也是每年夏季黄河中下游都会出现“流鱼”奇观的主要原因。
图片
桥头等待“流鱼”
图片
调沙期间村民捕获的黄河鱼
大量鱼类被呛晕、呛死,漂浮在水面上顺流而下,沿岸居民纷纷前来捕捞,这样的场面,生活在黄河山西、河南段的网友们肯定不少见。
从2018年开始,小浪底水库更是加大了调沙调水的力度,整个过程持续20到30天左右,高峰期下泄流量保持在3500-4500立方米,这比2017年之前调沙力度增加不少。这样的高强度调沙,对黄河鱼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下游的鱼儿纷纷遭殃。
图片
就以马口、船丁、白条这三种小型鱼类来说,2018年之后的黄河郑州段,这几种小鱼的数量急剧下降,用当地钓鱼人的话来讲,就是“减少了九成以上”!
“连耐低氧能力很强的鲶鱼都被呛死了,别的鱼就更别指望了!”一位钓友说:“这两年情况更严重,调沙时间太久,很多鱼都死了。”这也许就是黄河的无奈!不调沙,下游河床持续抬高,调沙,鱼类遭殃。
图片
相对于黄河下游民众的安全来说,死掉一些鱼似乎不值得一提,调沙也不会因为这些鱼的遭遇而停下来。
目前,黄河小浪底水库水量高达64.6亿立方米,2021年夏季的高强度调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笔者预计,随着黄河河南至山东段“通航”概念的提出,黄河下游的疏通能力亟待提升,每年夏季的调沙活动也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强度,这对于鱼类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愿黄河中的鱼儿能够逐步适应调沙期间的恶劣环境,顽强地存活下来。也希望有关部门在调水调沙的时候,能够兼顾到生态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