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中国交通史上的“活化石”,怒江无舟,最后6对溜索

 昵称75512199 2021-05-28

2019年12月6日中午,怒江州六库镇双咪地村辣子咪过溜点,一长串挂着外地牌照的车子排成了长队。游客们兴致勃勃登上石砌的溜索台,绑上溜带、挂上溜邦,在村民褚四华和其他带溜村民的帮助下,飞越激流汹涌的怒江,在惊叫声中体验飞渡怒江的惊险刺激。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溜索比船快:过一根300米的溜索,只需要短短的18秒,人在溜索上的平均时速是60多公里。此外,溜索在怒江已基本“告退”,仅保留着6对用于旅游体验。这些最后的溜索,成为见证怒江大峡谷交通变迁的“活化石”。

编辑搜图

在中国版图上,很少有河流是用人的情绪来命名的,西南边陲的怒江是个例外。怒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咆哮着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劈开一条深深的峡谷,湍急的江水每年平均以1.6倍于黄河的水量,仿佛一条被激怒的金色大蟒,自北向南奔腾而去,撞击出一条山高、谷深、水美的大峡谷。峡谷两岸的山岭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原始森林间常有猛兽出没,一年四季气候恶劣,人迹罕至,舟车不通。大自然的造化无意间把峡谷内许多民族的兄弟姐妹阻隔在天堑两边,正所谓“岩羊无路走,猴孙也发愁”。而怒江江水的湍急以至于舟船根本无法行驶。大峡谷中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和汉族居民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下,创造出独特的交通方式——溜索。在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溜索成为两岸人民沟通交流以及通往外部世界非常便捷的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1980年时,怒江沿岸还有61对跨江溜索,每年都会发生人、畜坠落江水的悲惨事故。

溜索有竹索、藤索、钢丝索之分。竹、藤索是用10多片竹篾、藤篾精心编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十分结实,两端各自固定在粗壮的树干上或突兀的岩石上,即成溜索。藤蔑做的溜索很容易磨损,所以短则二三个月,长不超过一年时就得更换一次。溜索又分平溜、陡溜两种。平溜的溜索两头一样高,平行于江面,来往都可过,但溜到江心后必须像猿人一样攀到对岸,比较费力但可以锻炼身体。陡溜的倾斜度较大,一头高,另一头低,可以借助惯性自动滑向对岸,身体可以尽情地摆出各种得意的造型,宛如“水上漂”轻功一般的令人羡慕,而且比较节省力气。当地人民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过去,男女老少都能够在江面上自如地溜来飞去了,甚至带着家禽、牲畜都可以溜索过江,令人叹为观止。

编辑搜图

对于怒江第一根溜索的来历有三种猜测:一是“牵手说”:两岸人各执一绳,绳头有钩状物。二是“漂流说”:在上游的江水转弯处,将绳索飘于水面上,靠江水的流动使绳索伸展开来,使另一端直达对岸。这需要对绳索的长度、江水的流速流向以及弯道的选择等做出准确的计算和测定。三是“弩射说”:于岸边造一大型弩弓,将绳子用弩箭射到对岸去。据说上弦拉弓都得用牛的力量,想象不出那弩弓该有多大。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溜索上发生的最大奇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抗日远征军第5军直属部队之一部及第96师和炮工兵各一部,从缅北战场撤退至高黎贡山下,被汹涌澎湃的怒江阻拦。当地的傈僳族和怒族人民迅速组织起来,连夜赶编篾溜,成功地在怒江上架设了10余根溜索,为争取时间,特别编了大竹筐,每次能坐三四人,让6000多名官兵顺利地跨过了怒江天险,也创造了“一根篾溜渡过千军万马”的历史奇迹。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怒江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溜索。不会溜索的男人,就不算真正的男人。”溜索无疑是勇敢者的游戏,当面对咆哮激荡的江水,望着如在云间的溜索,再想到安全措施并不十分完备时,外来的人免不了在心底打怵。但看到当地人无分妇孺长幼,在在溜索上来去自如,表情轻悦身姿曼妙时,像是舞者在彩虹上尽情挥洒时,我顿时生出艳羡,生出一股跃跃欲试的冲动。一位年轻的傈僳族男子帮我系好绳索,在腰间打了一个结,我看那个结并不怎样牢靠,仿佛随时可以脱开的样子,心有些慌。随着小伙子一声,“过江喽”的号子,我失重的身子像脱缰之马冲入浪涛滚滚的怒江,浑浊的黄色迎面席卷来,猛烈地撞击着我奔马般跳动的心脏。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大概看我有些紧张,年轻的傈僳族男子说:“不怕,看着我就不怕了。”我于是抬眼看他,江风吹起了他的头发,英俊刚毅的脸庞。他对我微笑,是那种从容纯净、让人心安的的笑容。我的心一下了踏实下来。于是睁开眼,只见两岸青山一江碧水飞快地掠过。亲身体验了一番陡溜,心里却不禁感慨,这溜索当作一种休闲偶尔玩还可以,过去一直把溜索当作交通工具的怒江边儿的人们,他们太苦了,虽然以往的蔑索已变成了钢缆,溜板也被滑轮所取代,溜索越来越安全,但是在万丈深壑之间,滔滔江水之上过溜还是令人揪心,特别是看着孩子们过溜时,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却悬着多少人的心……当地一位叼着烟斗的老人说:怒江边的人,还在吃奶,就被大人缚在怀里,沿着钢索来回了。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今天,溜索已经成为中国交通史上的绝唱。国家对怒江溜索实施“溜索改桥”项目:溜索作为一种旅游、健康资源,文化遗产及“活态的历史”被加以保护,目前仅保留6对溜索作为世上独一无二的旅游项目,当地村民有时也会用溜索过江。如今,辣子咪溜索是作为景点被保留下来。褚四华和村民们一起,带着游客过溜索跨怒江,体验这最后的溜索,感受怒江的惊涛巨浪,换个角度观看两岸迤逦风光,体验悠闲生活之外的惊险刺激,也感悟生活的巨大变迁。(摄影:天涯北纬、如一摄影坊)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