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白玉兰奖正在万众瞩目中激烈角逐。 《觉醒年代》喜获八项提名,这是意料之中和实至名归的事。 至于它能否获奖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同类剧竖起了标杆,让烂剧无地自容,也是中国影视界一次“觉醒”的良机。 《觉醒年代》走进北大 1.《觉醒年代》好在哪里?可以说,在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严肃题材的《觉醒年代》能够获得豆瓣9.3的高评分,能够引起包括青年人在内的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喜欢,实乃一个奇迹。 它说明了观众的成熟,说明了这部电视剧确实有许多打动人心的地方。 于和伟、张桐引领北大学生朗诵《觉醒年代》台词 那么,《觉醒年代》好在哪里呢? 首先是它的题材特殊。 它选择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被人忽视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但思想活跃,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百家争鸣。 自然就有活跃的文化人物、有激烈的文化交锋、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它为此剧的新鲜感、戏剧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剧龙平平 选择这一题材绝非剧作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急功近利地爆一个“冷门”,而是编剧龙平平积30多年之功夫得来的研究成果和创作灵感。 龙平平身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占有别人无法企及的资料。他在这里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献研究的论著。 可贵的是,他没有沉埋于资料之中,随时都保持着思考的状态和创作的激情,所以就能创作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一大批思想深刻,艺术讲究的影视作品。 编剧龙平平 那么,具有大视野和艺术创作能力的龙平平就会准确地看到新文化运动是一个电视剧的好题材,并经6年时间的打磨,《觉醒年代》的剧本出笼了。 它除脉络清晰、故事生动外,还依据历史的真实,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鲜活的人物,尤其对过去有争议、乃至否定的陈独秀、胡适都给予了客观和新颖的刻画。 好的剧本奠定了《觉醒年代》成功的主要因素。 《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 其次是用“工匠精神”拍摄和制作了这部电视剧。 导演张永新曾师从著名导演孔笙,传承了孔笙以细节取胜的特色和传统。面对《觉醒年代》这样一部大题材的剧,张永新更是怀着敬畏之心,用“工匠精神”处理每一个环节。 张永新与《觉醒年代》主要演员 他与编剧龙平平连续讨论20多天,反复琢磨剧本,商量如何把思想转化为行为,如何使文化名人的台词具有人间烟火味。 他要求服化道先行一步,严格按照历史风貌、北京习俗,制作服装与道具。按1:1的比例建造北大红楼、胡同牌坊、四合院等等。 为了体现传播新文化之难,剧组专门在陈独秀家的胡同铺设了一条泥泞小路;为了体现鲁迅写作的意境,专门从山东购买了两棵枣树。 法租界的巡警在剧中仅出现1分钟,张永新也要求他们的服装、枪支必须真实,为此寻找、设计、制作,花费了很大代价。对于在剧中频繁出现的报刊,张永新更是要求按当年的纸质、内容、大小进行制作,仅此一项就耗资200多万元。 《觉醒年代》之鲁迅 给观众影响深刻的几场重头戏,凝聚着导演和剧组人员更多的心血。 毛泽东出场仅三分钟,剧组为环境的营造、群众演员的配合等准备工作花费了三天时间,连续拍摄了12个小时。 鲁迅写《狂人日记》那场戏仅两分钟,剧组准备两天两夜,拍摄了3个多小时,饰演鲁迅的曹磊被感动地入戏太深,在没有一句台词的情况下,用肢体、表情、泪水表演得出神入化,远远超出了导演的预想。 还有蔡元培的就职演讲、陈独秀与胡适在走廊上的争论、陈独秀、李大钊在海河边的痛哭与宣誓等等,都是用大于出场时间几十倍的功夫,精益求精地拍摄完成的。 《觉醒年代》剧照 再次就是演员与角色的绝配。 全剧有名有姓的角色200多个,重要角色30多个。经过导演的海选、筛选、试镜等环节,选择的演员可以称得上是绝配。 无论是张桐饰演的李大钊、还是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也无论的马少骅饰演的蔡元培、侯京健饰演的毛泽东、朱刚日尧饰演的胡适、还是曹磊饰演的鲁迅、张晚意饰演的陈延年、周显欣饰演的高君曼等等,个个都是栩栩如生,堪称教科书。 《觉醒年代》中马少骅饰演的蔡元培 演员面对认真的导演、面对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饰演自己的角色。曹磊自己不吸烟,但为了体现鲁迅先生嗜烟如命的特点,用烟把自己的指头熏黄;勤苦临摹鲁迅书法,以求不用替身。 如此敬业和认真,必然会打造一个部经典,必然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白玉兰的8项提名。 《中流击水》剧照 2. 为什么与《觉醒年代》题材类似的电视剧多遭非议。《觉醒年代》很高的标杆竖起,给此后的同类题材的电视剧造成很大压力。今年又恰逢建党百年,这类影视剧自然很多,有些剧就难免成为众矢之的的靶子。 诸如正在播出的《中流击水》。它的剧情与《觉醒年代》接近,剧中人物基本一样。但由于《觉醒年代》在先,又有很好的口碑,人们就会用《觉醒年代》培养出来的审美标准衡量《中流击水》,并实事求是地挑出它的弱点来。 《中流击水》海报 首先是《中流击水》的剧本远远弱于《觉醒年代》。 为了使剧情尽快落到“中流击水”这一主题,也就是主角毛泽东身上,前面几集似乎在赶,人物、故事交代地不清晰,逻辑不顺畅。几场戏明显蹩脚和尴尬。 第一集中李大钊与陈延年的对手戏长达3分钟,台词也不少,但不知所云,索然无味。 李大钊本是逃离抓捕,到老家避险,但剧中竟然出现他与儿子在海滩上漫步玩耍的场景。天边晚霞灿烂,一派祥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李大钊的心境明显不搭界。而李大钊竟然与5岁儿子高谈马克思主义,让观众啼笑皆非。 《中流击水》剧照 此剧与《觉醒年代》一样,也有一场陈独秀和李大钊在雪地里商量建党的戏,但它表现的仅是单调的冰天雪地,两人的对话也不精彩。而《觉醒年代》这场戏堪称绝唱:压抑的天空、哭诉的灾民、陈独秀的痛哭、陈、李两人的慷慨激昂给观众强烈的震撼。 两相比较,真有些天壤之别了。 ![]() 《中流击水》剧照 其次是演员与角色不搭调。 客观地说,王志飞、董勇、王仁君、丁柳元等都是好演员,但由于剧本的设计、角色对演员的要求等原因,他们的表演就显得与人物不贴切。 李大钊的饰演是显著的例子。 李大钊是一个内心热烈,外表平和的人,《觉醒年代》中张桐把李大钊这个人物拿捏地十分到位,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比之下,董勇把李大钊饰演得就有些外露和张扬了。 李大钊的妻子是位没有文化的贤妻良母,但在剧中演员则把她演成能言善辩的革命者;还有丁柳元饰演的陈独秀妻子高君曼,也多了花哨,少了贤惠,与《觉醒年代》中的这两位人物的饰演都差池很大。 ![]() 《中流击水》场景 至于服化道、拍摄制作水准,都与《觉醒年代》有一定距离,都能让成熟的观众看出其中的问题。 究其原因,还在于所下的功夫无法与《觉醒年代》相比。 还有其他同类题材的影视剧,都会遇到观众用《觉醒年代》的标准予以审视。 ![]() 剧照 3. 为什么烂剧愈来愈多?艺术应当百花齐放。观众需要主旋律大剧的陶冶,也需要喜剧、言情剧的娱乐。 但是,它们的制作标准应当是一致的,观众对它们的要求也是相同的。 ![]() 剧照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喜剧、言情剧、古装戏、网红剧都降低了制作标准,在主要环节上采用了投机取巧的创作方式。 为了节约成本,在网上购买不成熟的小说,再出低价雇“枪手”改编,难免成了一个胡编乱造、逻辑不通的剧本。 拍摄周期一压再压,一个月、乃至20天一部戏几乎是常有的现象。 把看点和收视率的希望寄托在流量明星身上,几乎把投资的80%都用于他们的片酬,而流量明星基本是赶场子式地应付,不念台词,远景用替身等等做法,司空见惯。 ![]() 剧照 如此操作,自然难以保障质量,也就造成了烂片、烂剧愈来愈多的怪象。 打开网络或电视机,几乎90%的新播剧不忍目睹,即使那些炒得很热的剧目,也让人大跌眼镜,无话可说。 上届白玉兰奖还有多部网剧提名或获奖,而今年竟无一部,都是类似《觉醒年代》这样的正剧。 这正是对网剧的一次检验和警示! ![]() 《觉醒年代》剧照 中国有《悬崖之上》这样的好电影、有《觉醒年代》这样的优秀电视剧,让人欣慰;但也有愈来愈多的烂片和烂剧,着实令人悲哀和担忧了。 解救悲哀的唯一办法,就是借《觉醒年代》再次成为热点之际,认真“觉醒”一番,否则,许多影视人真的要站在“悬崖之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