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反思:我又重拾回归乡村的种子

 3O有机农业 2021-05-28

推文第1469天

编者按
这是第5篇疫情反思征稿。作者是耕读大学种子班学员念蔬。疫情期间,他居家静思,反思自己、师长、家人和乡村社会中的所见所闻。读完,相信您对乡村青年群体会多一份体谅,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也会有一定思考。

本文长度3549,建议阅读10分钟

主要内容包括:

1. 为什么要努力成为一个“真人”或“美人”?

2. 遇见良师益友,是一件幸事

3. 请思考:你与父亲的关系如何?
4. 疫情居家,打发时间的方式,反映价值取向
5. 农民致富or农民有尊严,哪个更难?
 以下为正文 
2020年的第一个月,在疫情笼罩的艰难时光里,在考验面前,武汉变得越来越厚重、越来越成熟。让我看到了武汉的坚强,更看到了祖国的力量!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十年九不遇的特殊“年月”里,让我过上了深居简出的日子。

给了我与自己独处、与家人深入对话的机会,让我可以切换到“静下来频道”,可以有时间感通天地,听到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触碰到内心最本真的需求。

也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中不是“想要”而是“需要”的那部分东西。找到听得见内心声音的地方: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心里的喜乐小小的,却经久不息。

针对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一条条呈现:
01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真人”或“美人”?
我叫陈帅,笔名念蔬同学,1993年出生于山西五台县一个小山村,村子背靠大山,村南一条清水河绕村而过。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二代,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农N代”,因为我虽不知我世世代代的祖辈是以何为生的,但打我记事起,爷爷就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心地侍候着地里的庄稼。

虽为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之前却一直学习、工作在城市,自觉对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了解(知之)甚少,也就谈不上建设乡村,为乡村的发展和改变出一份力,更说不上“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

人生二十余载,基本过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生活,脑海中仅残存着些许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下地的零碎农耕记忆片段,说是去干活,其实更多的是在玩,之后对下地则鲜有印象。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微小个体,受其影响,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程。在社会宏观大背景下,城市化、工业化、撤点并校、土地流转…伴随着我的成长,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年复一年,我已很少再有农耕的条件和机会。

在我的童年,村里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山上牛羊成群,河里是有鱼的,夏天抓鱼、游泳(凫水),冬天在河面上滑冰。

春耕时,跟着爷爷骑着毛驴去犁地。秋收时,跟着父母把地里辛苦一年的粮食用牛车拉回家。现在想想,当时是何等的惬意和快活。

正是童年的这些经历,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回归乡村田园的种子,为日后的很多选择埋下了伏笔。

比如我想努力成为一个“真人”或“美人”

当然,这里的“美”,无关容貌或才能,而是指内在,想成为对美好事物真正有感知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内心怀着“真善美”的完整的人。

何为“完整”?完整≠完美

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形容一个人丰满、立体、多层面。

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02
遇见良师益友,是一件幸事
回顾生活,我们太少有“被答疑、被解惑”的机会和平台。

但我有幸遇到了这样的机会:

2020年1月13日-17日,“共建三亲教育生态村”联合年会,在山西长治神农生态园举办。
我觉得,18日上午,学员的分享才是“重头戏”,是一次自我剖析和治愈的绝好机会,对每个个体成长是最重要的时刻。
大家总结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发自肺腑的讲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老师们现场给予点评,这样的氛围特别好,能真正让学生动起脑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老师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这6个字?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对“解惑”的看法,体制内的老师大多是在照本宣科,有人关心过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在想什么吗?更甭提解惑了。

作为一个老师,最基础的是陪伴,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要关心学生,这是建立双方信任关系的基础。

有了此基础,学生才会将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和盘托出,老师也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够格当学生的老师,也才无愧于作为一个老师。

真正的大师,是在学生人生道路选择和生命认知层面有指导性建议的老师。

带给我的另一启示:认知比知识、技能更重要。

从认知中,我们学的是一种“道”,就是从认知培养你的整体思维方式,包括从老师身上学到的做人做事的态度,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道。

这种道可以转移,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悟到的这种“道”,其他方面都可以从中受益。

另外,思维认知高度决定从事情本身看问题的高度,只要认知正确,技能层面的东西学起来会很快,并不会太费力。
03
请思考:你与父亲的关系如何?
越来越发现,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构建起来的乡村小农村社制度正在被瓦解,传统的乡村生产生活体系日渐解体。

年轻人大多选择远走他乡,涌入城市,过上了看似体面的城市生活,被社会大潮裹挟着前进,生活总是匆匆忙忙,被“新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很容易迷失自我。

与生养自己的那块乡土离得越来越远,离孕育生命起点的大自然越来越远,与父辈的链接越来越少,沟通越来越少,缺少了家族邻里公共事务做媒介。

我们缺失了那份亲近感,还懂得向父亲表达爱、传递爱的方法吗?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再也回不到从前,再也不能挽起父亲的衣袖,投入他的怀抱,肆意玩闹。

我们之间多了份客气,我们变得羞于表达爱,关系越来越疏远。
04

疫情居家,打发时间的方式,反映价值取向

微信中各种关于“新冠病毒”的消息满天飞,鱼龙混杂,暂且不论。不管是“新冠病毒”,还是其他信息,转发率和点击率呈上升趋势。

当然,其中有客观因素,但从这里还是可以看到很多背后的问题。

习惯了匆匆忙忙的生活节奏,突然被困在家中,困住了身,但困不住心,一时间还真有些不适应,屋外也天寒地冻的。

好些人开始怨声载道,直喊无聊、憋得慌,那总归得找点事做呗。

疫情期间该干点什么,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考题。

而实际上,无节制的睡觉、刷微信、玩牌、打麻将……成了很多人春节消磨时光的常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

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所以,一旦面临独处的环境,就变得六神无主,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变得缺乏自主性,变得不会合理安排自我时间。

加之局部小环境的影响,人很容易松懈下来,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人性的弱点被无限激发,春节成为考验我们每个人的一道“坎”。
05
农民致富or农民有尊严,哪个更难?
答案显而易见:让农民得到社会充分尊重,远比让农民富起来更难办到。

自市场化改革以来,政府为农村投入了大量财力,大量修建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五通”,使农村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打破了原有的闭塞、落后的局面,大大解放了家庭、个体的生产力。

但同时,也瓦解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已基本无异,家家都建起了小二楼、开起了小轿车、用起了智能手机,甚至比城市生活更逍遥、自在和快活。

要非要说哪里赶不上城里,就只能说在娱乐生活方面还稍稍欠缺些。

大部分农民已基本进入小康生活,生活物资得到了极大丰富,囊中羞涩的时代已经远去。

可话又说回来,现如今老百姓手头还是没钱,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长期以来,农村三要素大量外流,辛苦外出打工赚得血汗钱又因买房、买车、上学、看病……流入了城市大资本手中和既得利益者手中,而没有进入乡村建设的循环体系中。

此刻,不知为何,不禁想起文天祥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随着2007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基层治理组织经常成为真空化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最后一根稻草被彻底切断。

撤村并镇、撤点并校、乡镇企业改革、医疗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使农村空心化更加严重,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上移,农民外出打工成为无奈之举和社会潮流。

政府为了推进城市化,房地产商为了出售手中的楼盘,也为了下乡圈地,获得新一轮投资机会,二者共同协力把农民“赶上楼房”。

而农民为了追逐“幸福生活”,心甘情愿地掉进精心编织的大网。

同时,撤点并校也助力农民进城。

家长为了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陪伴孩子上学,也不得不背离乡土,舍弃农业,举家进入城市艰难度日,开始了租房、买房的征程,逐渐被房子套牢,成为众多“房奴”中的一支。

一个村庄,最核心的是集体组织体系和教育。组织缺失、教育离村,使本就凋敝的乡村,复兴艰难。

原本的村庄,是百业兴旺、百态并举,有自己的大队、自己的队办企业、自己的小学(甚至是中学)、自己的卫生室、自己的信用社……是可以自循环的。

原有的依靠地缘、血缘建立起来的村社被打散,长久以来形成的互帮互助的帮工制度也消失殆尽。

没有了组织,大家都顾不上“大家”了,整日都在为小家奔波、忙活,相比之前确实口袋鼓了起来,但人情味着实也淡了,农民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好说不好听。

在主流意识中,农业如今似乎已成为下九流的行当,早已不遵循“士农工商”的排序了。

不过,不久的将来,逆城市化定是大势所趋,当返乡潮到来之时,便是农民尊严提升之日

我之所言,或有过激,但绝非空穴来风。

以上,即是我之所思所想。

不难发现,成为自己,是我们此生唯一重要的事…

庚子正月初十于家中


【作者简介】陈帅,笔名念蔬同学,山西90后“农N代”。曾在畜牧行业工作,后参加人才培养计划,结业后在蒲韩社区参与RPGS工作及发酵床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最近半年在耕读大学种子班学习,同时也在衡荣生态农场从事供应链管理等工作,也是文字迷。(具体介绍,请点击下图)

【相关征稿推荐】


点击下图,投稿荐稿

一起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自己,也让全世界听见乡村的声音

“长按赞赏码,帮小编继续坚持”

责编:3O有机行者·滔小小

图片拍摄:瑜渔、明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