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嫚”是山东方言的固有词汇,与德语发音相似是个巧合

 胶东故事会 2021-05-28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嫚”一词源自德语音译的说法在青岛广为流传,几乎以假乱真。
这一说法之所以颇有支持者,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青岛话中的确有一小部分词汇与德语有关,如“古力盖”(井盖)等;第二,大嫚与德语的Damen(女士),在发言和含义上都有相似之处,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然而,与“古力盖”这种明显带有外来语特征的词汇不同,“嫚”这个字在山东方言中使用已久,不仅青岛有之,其余市县亦常见此称。因此,将“大嫚”列为外来语音译,很多人颇感怀疑,笔者也持否定观点。

但怀疑归怀疑,想否定这个观点,就需要有证据。可惜的是,此前虽然在民国版《掖县志》(《四续掖县志》)当中查到掖县方言中的“嫚子”,但一来该志成书时间是在青岛开埠之后,二者书中只笼统提到“嫚子”(原文曰:俗以嫚子代表小女或名焉)而没有直接提到“大嫚”。故以此作为论据,还是弱了一些。
德人强占胶州湾是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按照常理推断,倘若能找到在此之前山东方言就使用“大嫚”一词的记载,自然就可以证明“大嫚”为本土固有词汇,而非德语音译了。
幸运的是,经过一番查阅,笔者终于找到了一份这样的文献。
这份文献保存在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是清嘉庆七年十一月初二日山东巡抚祖之望上报给朝廷的一份奏折,题为审理昌邑县案犯于即良因疯殴伤大嫚身死依律拟绞监候等请旨事。
虽然奏折的具体内容暂时没有查阅,但通过题目就能知道,当时昌邑县有位“大嫚”不幸被人殴伤致死。
这件事的本身令人感到悲伤叹惋,然而其史料价值却也显而易见。从嘉庆七年(1802年)这个时间以及昌邑县这个地点不难推断出,“大嫚”这个词早在青岛开埠之前(记载早了将近一百年)就已在山东方言中使用,“源自德语”、“从青岛扩展至山东各地”这些说法,其实都是讹传。
严格说起来,“大嫚”这个词在山东方言中的含义有两层:一层含义是泛指年轻女性,还有一层含义是指的“大女儿”(长女)。这实际上就是《四续掖县志》中说的:“俗以嫚子代表小女或名焉。”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普通人家之女儿,很少正式起名,常见的称呼方式就是按照“大嫚”、“二嫚”、“三嫚”、“小嫚”的方式排序。

在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文献中,不仅能查到昌邑县的大嫚,也能查到乾隆、嘉庆时期掖县的“刘二嫚”、“綦三嫚”和“史小嫚”。实际上,“小嫚”这个词在之前也常被用作质疑“大嫚源自德语”的论据。“小嫚”的论据虽然不充分,但也让“大嫚源自德语”的支持者难以自圆其说。
综合来看,山东方言中的“大嫚”与德语中的“Damen”发音含义相似,应该只是一个巧合(类似的还有“石头”与英文的stone)。有可能是近代的翻译家追求“信达雅”之原则,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当然了,“Daman”译作“大嫚”,可算“信达”,而难称“雅”。嫚,毕竟是一个俗语称呼,因此这更像是“入乡随俗”的翻译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