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5圣主诚心真情气正

 琴诗书画情 2021-05-28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5圣主诚心真情气正

题文诗:

圣主在上,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若无事,

朝若无人.无隐士,无轶民,无劳役,

无冤刑,四海之内,仰上之德,象主之,

夷狄之国,重译而至,非户辩而,家说之也,

推其诚心,施之天下.经有: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内顺外宁.太王处邠,狄人攻之,

杖策而去.百姓携幼,扶老负甑,逾梁山而,

国乎岐周,非令所召.秦穆公虑,食骏马肉,

之伤野人,饮之美酒,韩之战以,其死力报,

券非所责.密子也,治亶父地,巫马期也,

往观化焉,见夜渔者,得小即释,能禁.

孔子也者,为鲁司寇,道不拾遗,市不豫贾,

田渔让长,不戴负,能致.矢之所以,

射远贯牢,力也;所以中的,剖微者,

心也;赏善罚暴,政令;所以能行,

精诚所致.故弩虽强,不能独中;令虽明而,

不能独行;必自精气,气正情真,正己利民,

以与施道.摅道被民,民弗从由,诚心弗施.

 
【原文】
  
  圣主在上,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轶民,无劳役,无冤刑,四海之内,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指,夷狄之国,重译而至,非户辩而家说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内顺而外宁矣。太王亶父处邠,狄人攻之,杖策而去。百姓携幼扶老,负釜甑,逾梁山,而国乎岐周,非令之所能召也。秦穆公为野人食骏马肉之伤也,饮之美酒,韩之战,以其死力报,非券之所责也。密子治亶父,巫马期往观化焉,见夜渔者,得小即释之,非刑之所能禁也。孔子为鲁司寇,道不拾遗,市买不豫贾,田渔皆让长,而斑白不戴负,非法之所能致也。

  夫矢之所以射远贯牢者,弩力也;其所以中的剖微者,正心也;赏善罚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故弩虽强,不能独中;令虽明,不能独行;必自精气所以与之施道。故摅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诚心弗施也。

【译文】

     圣明的君王处在君位上,空廓没有形象,寂静没有声响;官府像无事可做,朝廷久无人迹;民间没有隐居之士、没有避世佚民;百姓没有劳役,刑狱没有冤屈;四海之内,没有人不仰慕君王的德行,依照君王的旨意;夷狄这样的国家,通过重重翻译来朝见:这种情景并不是靠挨家挨户地劝说宣传实现的,而是靠君王将精诚之心推广施行于天下来实现的。《诗》这么说:“恩惠施加给中国本土,这样可以安抚四方的诸侯。”内部事情治理顺畅,四方诸侯、夷狄自然安宁。过去太王亶父在邠地的时候,狄人经常来攻打,亶父率家族离开邠地,百姓们携幼扶老,背着锅甑跟随着他,翻越梁山,在岐周建立起周国:这情景不是靠硬性命令所能做到的。秦穆公为了不让山野人吃了骏马肉而伤胃生病,便送好酒给山野人喝,后来在同晋国打仗时,这些山野人就拼死报效秦穆公:这情景就不是像以契约索还债务那样所能做到的。宓子贱治理单父,巫马期前去考察他的教化效果,看见夜晚捕鱼者都将捕到的小鱼放掉:这情景就不是靠刑罚所能禁止的。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时,国内道路上没有拾取他人遗失的物件,集市上没有哄抬物价的情况,耕田、捕鱼时人都谦让年长者,老人不用背扛肩负重物:这情景就不是单凭法令所能做到的。

   那箭之所以射得远并能穿透硬坚物,是靠的弓弩的力量;但箭之所以能射中靶心,则靠的是人的心智。奖赏好人惩罚残暴,要靠政令;但政令之所以能贯彻执行,则是靠执政者的精诚。所以说,弓弩虽然强硬有力,但不能独自来射中目标;法令虽然严明,但不能独自施行:一定得需要精诚之气之神来帮助弓弩、法令发挥它们的作用。所以详细地阐明道理要百姓接受,但百姓就是不听从接受,这是由于在上位的人的精诚之心没有施用到百姓身上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