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咨询流派解析 — 认知疗法

 金鑫康复堂 2021-05-29

一、概念梳理

所谓认知,用日常语言来说,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与动机。

认知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这一事实并不是在认知心理学实验室中发现的,而是心理学临床实践的产物。

例如,有一位大四毕业生投递简历后,半年内几乎石沉大海,当他接到仅有的2次面试机会后,虽然积极准备并当场尽力发挥,但都依然没有下文。他因此十分郁闷,情绪极度低落,每天食不下咽,晚上也不能正常入睡,他认定了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做什么事都做不到理想的程度,已经没有公司会录用他了。

学校的心理老师帮他合理地分析了情况,告诉他,当前几年毕业生就业趋势本身就很严峻,而且其所学专业在近几年愈发冷门,有需求的公司很少,建议他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可根据当前社会趋势并结合自身兴趣及特长,先就业再择业。

结果,这位毕业生及时调整了心态,果然很快就应聘到了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在这个案例中,这所学校的心理老师所用的就是一种认知性的疏导方法

将自己找不到工作归因为情境因素(社会就业趋势本身严峻且所学专业在当下比较冷门),那么他可能会觉得合情合理,继而会摒除烦恼情绪,再接再厉,积极寻找机会。然而,如果他将该行为归因于个人因素(我是没用的人,做什么都做不好,没有公司会录用我),那么他可能会因此非常受打击,再也不主动投简历,更别提积极去面试,那么,他的自尊和自我评价也会因此持续降低

除了对具体事件的归因之外,人类还会对个体自身、对自与他的人际关系以及整个外部世界/社会抱有宽泛的信念。这些信念既可以是积极的、有帮助的,同时也可以是消极的、破坏性的。此类宽泛的信念称为整体性假定

该观点有两位著名的倡导者,埃利斯和贝克,他们认为,大多数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都是其个体本身存在一个或多个整体性假定功能失调(即本身抱有一个或多个非合理信念的结果,许多学者对多个非合理信念进行了归纳,指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是这些非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

1、绝对化要求

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的坚定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次,如“我认为图书馆是提供大家安静看书的文明场所,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进来之后就必须都遵守规定,不能在图书馆大声讲话或吐痰”或“我给男朋友打电话时,他必须及时接听,就算在开会,也必须在10分钟内回复短信告知没有接听的原因”。

而这种绝对化要求在现实中通常是不可能百分百实现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依某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当图书馆偶尔来了一个视公共规则为空气的严重自我主义至上的人,无论是大声讲话或者随地吐痰,都随时有可能在他身上发生。再比如,当某位男士某天早上忽然闹肚子,慌忙之中丢下手机只顾着跑去洗手间蹲坑,当15分钟后他从洗手间出来,再次拿起手机后,他的女朋友已经情绪失控地发来分手威胁短信了……

抱有这种非合理信念的人,一旦当某些事情的发生与其对事情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其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爆发的困扰之中。

2、过分概括化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比如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内容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对别人局部/狭隘/非真实的评价,其典型特征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例如,一些人面对失败的结果常常自动认为自己“从头到尾一无是处”或“整个一生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其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他人,例如,日常合作的同事,只要其身上存在一处让自己无法容忍的坏习惯,就在内心给这位同事判定为负分对象,一味地对立/排斥别人,并产生责备、愤怒和敌意的情绪,完全看不到这位同事身上的其他闪光之处。

3、糟糕至极

一种把事情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如一次重要的考试失败后就断言“自己今后的人生因此失去了希望”,一次失恋后就认为“自己再也找不到对的人了”,几次求职失败后就恐慌“自己今后再也找不到工作了”等。当有人坚持了这样的信念后,一旦遇到了他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时,就会自动陷入极度的负性内心世界中。

二、认知治疗采用的技术

认知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改变/扭转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治疗有三个主要目标

1,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识别非理性的信念和想法。可能会要求来访者记日志,每当感到焦虑时就记下当时的想法。

2,咨询师指导并教会来访者去辩驳自己非理性的信念和想法用合理的思考替代不合理的思考

3,咨询师鼓励来访者直面自己对某种情境的最大恐惧,通过成功的实践,来认识到,自己当下已经能够通过努力,来应对此般自以为不可能战胜的恐惧

认知治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合理情绪疗法(RET)

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所有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即:所有你因恐惧/逃避心理所产生的行为(如社交恐惧),都源于你非合理化的认知。

所以CBT的咨询师通常会将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结合使用,比如利用行为任务来帮助来访者获得与其信念有关的证据以此检验对某个情境的不同观点,以及尝试用新方法来处理不同的情境。

举例:某策划公司的白领,虽能力不错,但每次当老板召唤去办公室单独讨论其所拟的方案时,都会瑟瑟发抖,内心极度紧张且恐惧(他内心始终坚信,老板不会认可他的方案,一定会诸多挑剔);咨询师就会鼓励他,让其放松以对,通过数次精彩清晰有条理的阐述,来博得老板对他的赞可,以这些数次的有效赞可,来消融自己对被老板召唤讨论方案这件事的恐惧。

在这个例子中,治疗前不合理的认知思维即:来访者内心始终坚信,老板不会认可他的方案,一定会诸多挑剔。扭转后的认知思维即:只要方案是我认真用心去做的,通常质量都不错,老板对待质量高的方案,是会很开心并认可的。

合理情绪疗法(RET)——旨在通过理性分析逻辑思辨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帮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它的理论观点和认知行为疗法是一致的,只不过合理情绪疗法在对不合理信描述和纠正等方面更有自己的特色,重在逻辑思辨。

举例:一名童年有家暴阴影的女性,长大后,始终抱有的信念是: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全世界最糟糕的,自己童年的遭遇简直凄惨到闻所未闻,自己在童年所遭受的一切,都足以让自己对今后的人生有无数次理由自暴自弃。

此时,咨询师会通过数轮辩论,引导来访者去思维:全世界童年被家暴的孩子千千万万,你如何认定自己是最悲惨的?童年被家暴的孩子中,不乏诸多日后拥有大成就和幸福的婚姻家庭者,为何你却偏偏忽视这些实际例子?在你惯性自暴自弃的每次过程中,你内心是不是在逃避/推脱一个作为成年人的责任?通过数轮切合现实的逻辑思辨,来扭转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

三、业界对认知疗法的评价

与其他心理咨询方法一样,认知疗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每个人天然地都会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这是需要每个人用毕生的努力去减少或克服的(试想,如果每个人天生都自带完全合理完全正确的理念和思维,那世界上将不会存在任何矛盾和问题,人的内心,从生到死也都不会有任何痛苦和障碍)。

因此,既然是需要每个人用毕生的努力去减少或克服的,那就意味着,一定会有一些人一生都完不成这项功课(比如对于那些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来访者,认知疗法会认为这些人虽然有可能解决情绪困扰,减少他们自我困扰的倾向性,但很难达到不再有不合理信念的程度。)

其次,认知疗法对那些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能力较强、行动能力较强,心智较为积极的来访者更有效果。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对那些在咨询中,拒绝做出改变自己信念努力的,或年龄较大因长期过分偏执而积重难返者,以及领悟困难者可能都难以奏效。此外,认知疗法对于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人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是很有限的。

最后,认知疗法最大的局限在于,它很难证明非合理化的认知是先于并导致心理障碍产生,而不是由心理障碍所导致的症状或结果。

用上面白领策划的例子来解释一下这句比较拗口的话:

那位白领的非合理化认知是:只要老板召唤我,就一定会否定我的方案,说不定一气之下还会暴怒,甚至会骂我,辞退我。

这项非合理化的认知,或许是这位职员一直以来长期有心理障碍的结果表现/呈现,而这个心理障碍,可能并不是这项非合理化认知本身。

咨询师即使纠正了他的这项非合理化认知,让他认识到,老板并没有那么暴戾,依照你的能力,基本上你策划10个方案8个都会得到认可,这项非合理化认知,你可以放松安全地试着摘掉它,今后每当老板再召唤你单聊时,都不需要紧张和恐惧。

但是他内心的心理障碍根源,可能自始至终没有看到。比如,其实这位职员,是因为童年时期,母亲言行上长期对他的思想和行为始终有着习惯性的否定和打击,才导致他毕业工作后,每当出现当老板检视他的工作成果时,就会产生恐惧至极的心理现象。所以虽然老板召唤单聊这个场景修通了,但是只要心理障碍的根源存在,今后还是会变换方式出现(比如当他在恋爱时,遇到一个性格强势但又十分倾心的恋爱对象,这股内在细微地内心恐惧感则会再次爆发)。

四、笔者的剖析

和单纯诞生在实验室中的“行为疗法”相比,认知疗法在实践领域中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但是除了业界对认知疗法的所抱持的3点局限性评价之外,认知疗法时常也存在和行为疗法一样治标不治本的局限性。

上面所例举的白领策划案例,即是一个佐证认知疗法存在局限性的例子。

只要这位职员的童年心理阴影没有被检测出来,并进行疗愈和修通,那么今后依然存在异常行为/心理状态再次爆发的可能。

除上述案例之外,另举一例

一位童年长期被父亲恐吓和殴打(言行家暴)的女生,长大后无法在任何一家公司工作超过3个月,因为在入职后的3个月之内,她一定都会听到/看到公司领导对手下员工责骂的情形发生,这导致眼前的画面与她潜意识最惧怕的画面产生连接,内心深处的深藏但并没有被她意识到的虚弱和恐惧处,导致了她强烈的适应不良,只能一再辞职更换公司。

她每次辞职,其实都没有意识到,最终根源在童年阴影,甚至没有意识到是领导的原因,因为情绪会泛化(一旦领导在公司发过一次或多次脾气,当事人会泛化到,感觉整个公司的气氛都是压抑的,每个同事都在这股压抑的笼罩下闷闷不乐)。

所以,她在每次辞职时,都只是单纯的感觉到,自己每天去这家公司上班,让她很抗拒和排斥。但由于每家公司老总都身负全公司的责任,且手下员工领其薪水后忍受其偶尔的责骂也不能被认为是说不通,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最终导致她没办法在任何一家公司上班超过3个月。

认知疗法如果只是从非理性信念层面着手,使她逐渐合理地认识到——领导对员工发脾气其实在任何一家公司都很正常,你要接受这个合理的信念。但是,并没有探测到她潜意识因深受父亲暴力的影响而触发她的自我防御机制从而一再辞职。

即使她能够在新的入职公司坚持工作1年,在当她再次看到/听到领导对员工的责骂时,虽然她的认知层面能够接受,从而压抑住自己辞职的行为,但是潜意识层面依然会继续被被领导的责骂画面灌输且自动在其潜意识中积累更多的负面信息。由于其自身根本没有意识到是童年阴影所导致的潜意识在自动运作,所以,这个心理障碍的根源,还是没有被探测到,没有被修通,也就是病症的根部,没有被看到,且没有被纠正,所以,只要根源一直存在,将来有可能会再次更换形式爆发。

再次爆发的机缘,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但本质不会变,即对扩散到自己周围的暴戾声音/画面的恐惧和排斥感。

综上所述,结论为:认知疗法本身是有其效用的。虽然有用,但是要用在:抓到真正的根源问题后,在最根本的障碍点上,进行修通,而不是在枝叶末节的部分进行修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