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湾陶》石湾新文人陶塑 ——潘超安新作访谈 160517

 liweiwb 2021-05-29

图片

《石湾陶》2016年第二期

采访人:纪文瑾 

被采访人:潘超安

地点:佛山市张槎青柯路102号和合大乘陶艺工作室

潘超安,出生于广东佛山石湾,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先生,从事研究与创作石湾传统陶塑19年。近年来亦随画家朱涛老师学习国画和书法鉴赏及技法,把传统人物造型和文人审美意趣溶入自己的创作之中。2014年成功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并出版省博展览系列丛书《潘超安陶塑作品集》。他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现代元素的大胆运用,一件件夸张而不失神韵、生动而富有趣味的陶塑呈现在世人眼前。

图片
作品名称:明人手卷

作        者:潘超安

纪:一进工作室就看见案头和墙上都是您的书画习作或待烧的陶艺半成品。您的喜好一下子一目了然,那么我们就从艺术家与文化的关系聊起吧。在当下,作为一名艺术家应该坚守什么?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应该坚定对中国文化的坚守,西方的技术可能是先进,可以融合,但不能消灭中华民族的底气,这是中国人的信仰,如果中国人的信仰消失了,就不要谈中国文化,这是我对文化坚守的基本立场。

纪:传承与创新是被大家反复、经常谈到话题,您认为创新的基础是什么?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历来被视为中国画品格的基本价值标准——既是品评标准,又是创作标准。而在黄宾虹的话论里“法备气至”一词频频出现,在黄老看来“法备”的“法”应当可以理解为“六法”里除了“气韵”第一法之外的其他五法,“备”,全也。按照黄老的说法,能得全法而不偏法,即为“法备”。“气”在中国艺术领域来说,无疑指“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的“气”,“至”,达到也。因为四字中包含了“备”与“至”的概念,致使“法”与“气”产生了因果关系——“法备”为因,“气至”为果。此乃前因后果的关系,即必要条件与最终目标关系,黄老把形而上的“气韵”和形而下的“法”用这四字联系起来了。

在我看来,“法备气至” 既是品评标准,创作标准,更是创新的基础。这就是说我们所讲的创新要有来源,即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国文脉的法统是什么要清楚,麻木的创新是无意义的,需要有文脉来支撑,清楚了才能去解构。

纪:一直以来,您对中国的文人世界都心向往之,那么您是如何看待文人与文人创作的?

:文人有外在形象上的,就像以前古代的文人,扎方巾、穿儒服,民国时期的文人喜爱带眼镜等,文人在称谓上也是各种各样,“士人”、“举人”、“秀才”、“博士”等等,每个年代对文人知识分子都有不同的称谓。文人是有阶段性的,兴之所至赋诗一首,那片刻也是文人创作。文人有时也极具意趣,苏东坡戏戴高帽,自命为“东坡巾”。我们在创作文人作品时,往往加倍注意文人的外表特征,但其实一件好的文人作品,除了特征是基本要素以外,还应当带有文人之气质,含有文人趣味,需在作品中考究技术上的功夫,还须于作品外看出文人的思想与气质。我曾在铃木大拙的书中读过一则《茶师的故事》,茶师用自己的气度与气场战胜了武士,这就是传统文人或君子的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精神气度。

文人外表展现的正是对自我的尊重,进而表达文人自我的行为与内心。他有一种终生坚持的东西,以前说文人好迂腐,其实“坚持”就是文人士大夫精神,由服饰到行为到文人士大夫精神,这是我看待的文人世界。

 图片
作品名称:明酒醉图-局部

作        者:潘超安

纪:您从文人行为说到文人气质,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普世的行为标准呢?他是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文人创作中?

:是的,中国儒家讲的是守礼仪重准则。反观现代社会面临的种种无底线的社会现象,才猛然发现传统的儒家思想是有存在意义的。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道出中国古代绘画重要的理论:“成教化,助人伦”,他强调的是绘画的社会文化功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意义,否定了将绘画仅仅看做是怡情悦性之事的观点。石湾瓦脊和石湾公仔在明清民国最重要的题材也是表现这些,例如“沉香救母”,“二十四孝”等。但现在我们的作品好像这一块缺少了,所以得不到广泛传颂,原因是缺少了核心的东西。我们作为当下的艺术家,通过表现作品来体现艺术家的思想、修养、做人,创作一些能让社会进步,导人向善的作品,这才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感,负责任的艺术家应该做的事。虽然听起来好像在背政治,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艺术家的使命。

纪: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文人,体会文人,即从实践体会文人对于传统的继承,和走向国际化视野是不相矛盾的,你可以举例一二吗?

潘:现今人们动不动就谈到创新,认为盲目加入元素就是创新,就是国际。试问在创新前,对传统技法又了解多少,历史和人文是否了解?传统出色的地方在哪里?有没有清楚。前几个月我去陈家祠临摹了霍津的作品,深有感受,然后回来创作了《珍珠猴》,我感觉这就是传统文人创作绵延下来,滋润我们后人的东西。

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文人,体会文人,如民国刘佐朝的《拍蚊公》,它代表的就是当时石湾人的一种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和生活,文化没有好坏,只有雅与俗之分。石湾公仔就应该展示石湾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说过:“越民族越国际”,传统的做到极致就是最国际的。唐代艺术走出去永远是中国艺术最骄傲的时代,自信、饱满。每个年代的艺术都有自己极致的地方,唐代的仕女,有一种肥的风韵,这种风韵是一种气度上的潇洒、大方,是一种自信。当时的唐代好像当今的巴黎一样,汇集了全世界的人来到唐朝,唐代的美女穿着西装,她们那时称为“胡服”,她们甚至衣着大胆开放,但不失修养气度。我们谈的是唐代社会中女孩子的风韵这件事,不像现在卖弄风情、博眼球。在当时,唐代的东西也是国际的。

图片

作品名称:明酒醉图-局部

作        者:潘超安

纪:您反复提到一个词,就是“自信”和“文脉”,这是不是就是你在艺术上的追求?

:是的,实际上我今天反复讲了文人的文化和坚守立场的人,我认为符合这两样就是一个文人。士人精神就要坚守道德底线,做有底线,有底气,有立场的人。这种精神追求是一个有追求搞文化的人应该要坚持的立场。我的士人精神就是来自于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继承,探索与发展。

纪:回到你自己的作品,特别是今年的生肖品《珍珠猴》,可以明显感觉到一脉相承的文脉关系,据说非常耗时耗工,可以谈谈您做这件作品的动机吗?

潘:潘天寿时期,中国绘画被质疑,西方艺术涌入。但西方的先进技术真能代表中国画吗?事实上表现手法的改变是与中国画的核心理念是无关的,中国的水墨是体现意境,讲的是心手合一,运用西画颜料我们也能画中国画,吴冠中不就是个典范吗。中国绘画是通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沉淀下来的真善美。石湾陶瓷文化应当与现代陶艺分开,石湾公仔可以发展,但不是在石湾公仔基础上创新的现代陶艺不是石湾陶艺,不能搞乱这个地方的文化。石湾这个地方可以容纳现代陶艺,但不能磨灭石湾特色。陶是全世界的,拥有石湾陶艺特色的陶是民族性的,美学特色与运用的步骤技巧我们都要懂得。其实今年的猴子创作我们做了个实验,我在创作一件作品时保留了什么,创新了什么,我希望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作新的作品。我的猴子要把工艺做到传承,当我掌握了技艺后,我想表达的作品是千变万化的,如果盲目去学习技巧,是没有用处的。

图片
作品名称:《珍珠猴》

作    者:潘超安

纪:其实石湾传统陶塑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石湾瓦脊上尾脊中经常用的鳌鱼,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这个背后有深刻的文化传承的关系,也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潘:对!我在陈家祠临摹了刘佐朝的《读书公》,背曲弛,专注于书本,拿书的手势就是一个有生活体验非常到位的手势。作品展现的是一个穿着明代服饰的清代民间读书文人,反映石湾民间文人生活。我还临摹了《珍珠熊》,其实我当时临摹的时候,一个外国朋友就问:这是什么动物。外国人就很困惑,这个不像熊啊,后来我因此展开追索,原来石湾陶塑中双尾叫熊,单尾叫狮,这就是石湾有意思的地方,民间艺术的手法有寓意性,和人文性,这也就形成石湾的意趣。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广阔精细有深度,例如水墨,什么是笔,什么墨,这就是美学研究的内容。很多人通过审美去辨别美学,是不对的,美学是功能性的,审美是各执一词的,小孩子或大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我们如何验证笔墨有用,笔墨体现什么,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或者美学家应该做的事。

 图片
(上图:潘超安临摹刘佐朝的《读书公》)

图片

(上图:潘超安临摹 区大 的《珍珠熊》)

纪:听说您近期的新作品都是围绕构建文人生活,文人思想为主要思路,能介绍一下吗?

潘:我的新作品《明人醉酒图》,主要想体现一下古代文人生活场景的趣味。中国传统旧文人到底是做些什么?例如秋收后的郊游,去野外吟诗作对、谈诗论画。这件作品是讲当时明代的高士在一起弹琴、看书、饮酒、写字,醉酒后大家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弹琴的时候有人饮酒、这个把酒斟给别人、有的人就推、有的人让、有的在旁观、有的······另外怎样体现秋天呢?地上有落叶,树木的状态等等···

图片

作品名称:明酒醉图

作        者:潘超安

纪:文人生活方式的表现一定是依据某些服饰、用具来体现的,您平时都会悉心收集这些吗?

潘:会的,因为这是在创作文人时最基本的东西。不同时代有相对应的时代产物,我们必须把这个做精准。例如镇纸,它就细分为压纸、镇尺、压尺。还有一种叫贝光,除了用以压纸以外,它另外一个用途是拿来磨平纸张表面的纤维颗粒,最早出现在汉代,在明代它已退出实用舞台,它的出现与消退与造纸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又例如古人饮乐文化中喝葡萄酒要用夜光杯,喝高粱酒要用大碗,喝茶更讲究,如建盏,为什么建盏这么崇尚黑釉呢?唐代的茶是研成粉末煮茶,有斗茶文化,黑色是为了方便观察白色茶汤与泡沫,而现代人观察茶的汤色更喜欢白瓷或琉璃。所以釉色的来源也是有原因的,不是随便得来的。这些文人用品它一方面代表文人生活的雅致与趣味,另一方面每一样器具都刻有它的存亡时间,在创作到相关的作品时,我会审慎选择。

纪:很有意思!古人讲究修身养性,他们或是轻摇折扇,或是骑马看花,多是他们表明自己心态平和,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地步。这也说明了古代读书人的闲适恬淡,和他们悠闲的生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少有人能达到古代读书人的生活境界,硬要模仿反而不自然。有时间还不如多读诗书,从书中体验古人生活,了解他们的节操,更能从气质上给人一种书生意气。在作品创作中,您是如何把士人精神与作品结合的,能结合作品谈谈吗?

潘: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种使命感,为那个时代创作留待后人审视的作品。王羲之,顾恺之,董其昌等一代大家亦然。百年过后,您留给后人的是什么,后人记得您的又是什么,难道孔子留下的是肉身么。

事实上,我做的新文人陶塑作品,就很强烈地表达我的一些观念性。这件叫《大畏像》的作品,是一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件,这一系列作品以个人的视角来看世界,而实际上,我也是透过作品来表达当下的思想。因为西方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自信的,是完美象征,是很坦荡裸露的,我做的这件是站在中国背景下的一名夫子,夫子是中国文人中的一种,是一种符号,一种精神状态,这两年中国社会存在于一些去泡沫的状态。“脱衣论”应运而起,意思就是:您想或不想,社会都在脱你浮华的外衣,以前的经济环境中泡沫太多,现在是去泡沫,这件作品中,衣服就代表人身上的伪装,脱掉了衣服就是去掉伪装,你想或不想,都要把假大空的东西去掉,不管你的身材究竟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需要脱。现在社会的大环境就是这样子,是真真实实体现实力的时候,在被逼脱下衣服的时,有尴尬的,有无可奈何的,当然也有人是无惧的,自信的。这件作品是我用夫子的角度去审视当代观念的东西,我想这也是一种文人观照。

图片

作品名称:大畏像

作        者:潘超安

纪:从形式上讲,有人会问为什么您的《大畏像》作品做了件西方的东西,这件会不会是您耍性子的作品呢?怎么体现出您的传承呢?

潘:这件《大畏像》以中国文人的角度塑造出一个民国夫子形象,结合西方雕塑手法,传承思想。

夫子形象有点自我,有点岣嵝,天庭饱满,充满智慧,那时候的文人有爱国立场,有文化坚守,人格独立。我以这样的夫子立场,去观察时代,反映当下。

中国传统艺术讲求的是意境,心手合一,必须于作品外看出文人之思想。《大畏像》的底座我运用了中国传统符号——葫芦,葫芦象征了福禄,中国有句俗语:“看你葫芦里卖了什么药”。夫子到底在想什么,引人思考。所以我每件作品都有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可以去推敲。事实上,我这一系列作品都会将“葫芦”贯穿在作品当中,作为一种暗喻。

 图片

作品名称:从塑辉煌

作        者:潘超安

纪:有想法就得去表达,感受当下,感受内心,对文人生活的向往事实上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同时感觉到内心的满足和自在。这是一种中国传统士大夫找寻内心的过程,我很钦佩你这种精神。

潘:共勉,我离理想的文人尚有距离,还需努力贴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