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分享|卡夫卡文学奖名单(2)

 依撒 2021-05-29

卡夫卡文学奖名单(2)

2011年-2015年获奖名单

-2021.05.29-

2015年

爱德华多·门多萨


(西班牙)

爱德华多·门多萨(Eduardo Mendoza),西班牙著名作家。

主要成就:

2010年行星小说奖 

2013年欧洲图书奖 

2015年卡夫卡文学奖 

2016年塞万提斯奖

代表作品:

《一桩疑案 萨博尔塔事件真相》

《奇迹之城》

《外星人在巴塞罗那》

《猫斗,马德里,1936年》

1943年1月11日生于巴塞罗那。1973至1982年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担任口译员,1975年发表处女作《一桩疑案 萨博尔塔事件真相》,后被誉为见证西班牙民主变革的力作。

完成于1986年的代表作《奇迹之城》(又译《奇闻迭出的城市》)奠定了作者西班牙顶尖小说家的文学地位。

他的作品融合了侦探小说、黑色幽默、哥特小说等多种风格,一度被视为侦探小说家。

2014年

阎连科

(中国)

阎连科,1958年8月出生于河南洛阳嵩县田湖瑶沟,中国当代作家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冼为坚中国文化教授席、人文学部讲座教授。是唯一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1985年,在河南大学政教系毕业。1991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7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他的创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返乡土家园

阎连科作一个为土生土长的乡土农民作家,对于土地资源输出的不稳定性所带来的人们生活的贫困和命运的不可掌控有着最为深切的体会,因此,如何逃离土地成为了贯穿阎连科长篇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显然不仅与阎连科的农民出身和童年记忆相互关联,也与改革开放经济潮流的迅猛发展与西方文明的涌入密切相关,阎连科曾说到写作是为了逃离土地。因此“向城而生”成为了阎连科小说里耙耧山民的价值判断与人生选择,为了摆脱贫困而纷纷涌向城市。然而在经历了城市生活的种种洗礼之后,逃离故土的失望和伤痛以及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使得这种逃离都以绝望和迷茫而告终,于是“重返乡土家园”成为了逃离之子命运中注定的归宿  。

2、苦难主题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从《情感狱》到《日熄》始终以多灾多难的“耙耧山脉”作为叙述背景,在阎连科的笔下,“粑耧山脉”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然环境贫瘠又偏僻,现实的秩序腐朽又粗鄙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积厚而又充满沉郁的僵固状态,在这里天灾与人祸从未停止,无论是漫长的大机馑时期,还是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和无法抗争的权力,耙耧山民始终经受着身体和精神苦难的双重压抑和折磨。阎连科长篇乡土小说对于苦难的书写,是从个人奋斗无望的苦难到整个村庄所面临的求生求富而不得的苦难史。这种苦难直接与粑耧山脉中每个人的生命相连,因此,摆脱苦难就是求得生存,就是远离死亡,这种用生命作为代价的求生进一步深化了阎连科笔下苦难主题的现实意义 。

3、死亡主题

阎连科小说中的死亡主题可以从历史境遇中的死亡惨象与现实维度中的死亡群像两个方面进行关照。首先,阎连科在死亡的叙述中常常以历史事件作为写作背景,在重新映照历史真实的同时,达到一种极致化的死亡叙写,进而展现作者对于历史现实与生命原初意义的思考和审视。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中最为典型的是对大饥荒和的书写,历史的灾难对于原本就苦难不堪的耙耧山民来说是一种更为致命的存在。同时,作者也常常把人物的死亡归咎于诸如疾病、梦游、权力等现实中的因素,这些导致死亡的现实因素又被作者以寓言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人物的死亡又多表现为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

4、抗争主题

阎连科小说中呈现出的对于绝望的抗争精神。首先,阎连科笔下的耙耧山民生来就面临着疾病、死亡、苦难以及权力摧残之下的种种悲剧命运,面临种种宿命式的不可抗拒的灾难,耙耧山民虽然常常表现出一种认识上的无知,但是他们又从未放弃对于健康、生存、富裕的本能渴望,因此,不懈的抗争成为了人们不断寻找希望的动力,无论是面对缠绕身体的种种疾病,还是艰苦的饥荒岁月,亦或是疯狂的权力压榨,耙耧山民都表现出了自己顽强坚韧的生命力和求生的欲望。其次,在阎连科的写作中,始终隐含着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乡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峙。而阎连科对于现代文明进程的焦灼和抗争就是在这种对峙中呈现出来的  。

2013年

阿摩司·奥兹

以色列

主要成就:

主要作品:

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年5月4日—2018年12月28日),原名阿摩斯·克劳斯纳,以色列希伯来语作家,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终身教授。

1939年5月4日,阿摩司·奥兹生于英国托管时期的耶路撒冷一户东欧犹太人移民家庭,在奥兹的童年里,爆炸、宵禁、停电和断水断电司空见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时不常就大动干戈。

后在胡尔达基布兹居住并务农,曾作为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参加六日战争和赎罪日战争。

1954年,奥兹改为现名,意为“坚强”。他曾先后获得希伯来大学文学与哲学学士、牛津大学硕士和特拉维夫大学名誉博士。在获得大学学位后,回到基布兹任教,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68年,出版《我的米海尔》,一举成名。

2018年12月28日,阿摩司·奥兹因患癌症去世,终年79岁。

2012年

达妮埃拉·霍德罗娃

捷克

1946年7月5日,霍德罗娃生于布拉格,曾在查理大学研读法语、俄语和比较文学。

1970年代初在奥德翁出版社做编辑,后到捷克斯洛伐克文学院捷克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该所高级研究员。

1970年代后期,霍女士开始文学创作,但在1989年之前,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不曾公开出版。

她的小说通常结合了文学学的话题,开拓了理论在文学作品的含义和形式。

她最出名的作品是《惨痛城市》三部曲,描写了布拉格这座中欧城市的历史。霍女士曾以其小说《呼唤》(Vyvolávání)获得了捷克国家文学奖。

(目前,她的作品国内没有购买渠道,如果感兴趣的,只能海淘了~)

2011年

约翰·班维尔

爱尔兰

主要成就:

2003年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2005年布克奖 

2011年卡夫卡文学奖 

2013年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 

2014年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主要作品:

《朗·莱金》(1970年首部小说作品)

《夜卵》《白桦林》

《哥白尼博士》(1976年布莱克纪念奖获奖作品)

《开普勒》(1981年卫报小说奖获奖作品)

《牛顿书信》《梅菲丝特》

《证词》(入围1989年布克奖提名,1989年吉尼斯·皮特航空奖获奖作品)

《幽灵》《雅典娜》《无法企及》《蚀》《裹尸布》

《海》(2005年英国布克奖获奖作品)

《布拉格》

其中《证词》《幽灵》《雅典娜》被称为“框架三部曲”。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著名作家,生于1945年,曾担任《爱尔兰时报》文学编辑。现居住于都柏林。

班维尔是一位敏锐而多产的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次获奖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主题涉及面广,创作技法新颖脱俗,语言清晰流畅。

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2005年10月在伦敦市政厅,维尔爆冷力挫被英国媒体及书商一致看好的大热门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与“宿敌”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凭小说《海洋》(The Sea)获得5万英镑奖金。班维尔曾在1989年“杀”入“布克奖”的最后入围名单。布克奖评委会认为,《海洋》这部小说有着漂亮的散文手法,“足以代表班维尔写作的高峰”,并称该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写作风格之一”。

《海》是班维尔的第14部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位名叫马克斯·莫顿(Max Morden)的伤感的中年艺术史学家,为忘却丧妻之痛回到儿时曾度过一个暑假的爱尔兰海边小镇。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衰老的故事。小说中,遥远的过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马克斯·莫顿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楚,最近的过去痛丧配偶又给他带来了无法消弭的创伤,这两种伤痛经历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以忧伤为基调、以爱情为主线、以往事回忆与现实杂糅的风俗图画,让人欣赏起来不忍释卷。

《海》运用了约翰·班维尔精准而优美的散文体语言,既包含着对人生缺失的妥协,也有对记忆和认知的非同寻常的反思。它完全令人信服、又有着深刻的感动和阐述,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语言大师最好的作品之一。《海》对悲痛、记忆和冷静的爱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在班维尔的作品中,你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乔伊斯、贝克特和纳博科夫的影子。

 · end · 

关注我们

微信号|jbjihua

/一个长久陪伴你的

公众号

声明:本文配图选自相关新闻资料图片及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