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源秋: 每人在学术上都要种树——小树变成大树,大树又分成小树——一棵树就是一个方向,就是一个领域,小树经过不断丰富就会成为大树。点点思路→论文→系列论文→出书 莫源秋: 这就是学术成长的内在逻辑 莫源秋: 许多人搞学术研究,连自己的树苗都还没有找到 W: 我连树都没种直 莫源秋: 我的学术大树是幼儿心理卫生,这颗大树成长到一定程度后,逐渐伸向其它领域,结出心理卫生视野里的其它的果:教师专业素养,幼儿园课程,幼儿教师教育,幼儿教师管理…… W: 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H: 李玫瑾的观点很犀利 莫源秋: 听了李的讲座,感觉我们学前教育没有那么科学 莫源秋: 学前教育业内,大家都是在谈自己的感觉,感受,而绝大多数是不科学的——没有科学依据 H: 她的视角和我们不一祥,倒着推出来了的 莫源秋: 学术研究过程:找树苗(领域或方向)-呵护树苗长大,枝繁叶茂-老树苗又长出新树苗…… H: 好形象 莫源秋: 一棵小树苗是研究方向,研究的灵感;大树是论文;小树林是论著;大树林就是学术研究的系列丛书。 莫源秋: 感觉这样比喻可以 莫源秋: 我们要做的是寻找小树苗,促进小树苗枝繁叶茂,营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小树木,然后慢慢成就属于自己大树林。 莫源秋: 年轻时是找树苗,建构自己的树林的好时机 H: 莫老师要退休了吗? H: 感觉莫老师还很年轻啊 莫源秋: 时间到就退。2025 W: 争取2025年前,能有一棵小树苗🌱 莫源秋: 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恒定的方向。 莫源秋: 专业学科老师,一定要上几轮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这是成长的基础,以教学带动自己的知识的积累。 W: 我只上学前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就好了 莫源秋: 三学是基础 莫源秋: 我觉得很遗憾,我一直没有上过卫生学 莫源秋: 所以这方面知识非常欠缺 Z: 莫老师,可以安排你上上早教的卫生 Z: 要么 莫源秋: 不要 莫源秋: 如果十年前可以考虑 W: @莫源秋莫老师,我诚挚邀请您带领我们团队重温一下学前心理学,好吗? W: 上了10年了,愈发感觉自己不会上了。 莫源秋: 走在前沿的诀窍:穷尽知网相关内容,多看,多听有批判精神的学者的主张 W: 一提前沿,就被说成不了解学生,讲得太深奥 莫源秋: 大家专业发展别被学生拖累了 W: 是说被听课的领导 莫源秋: 校内教学和自己专业成长不是完全 一回事 莫源秋: 架构自己庞大知识体系——有深度,有广度,选择适合我们学生需要的内容来教学。 W: 感谢莫老师默默分享,群里每位老师都在为系部贡献着,流着辛勤的汗水...... 莫源秋: 没有做什么 莫源秋: 除了分享, 大家可以发起一些话题讨论 W: 忙得不像个人了 暂时没有热情 W: 这只是我个人状态 也不知道大家如何 W: 下周交完自评报告第二稿,可以吗 莫源秋: 只是建议 W: 总是您在分享,做我们的引路人 而我还在原地打转,我也感觉不好意思呐 H: 一起讨论思维可以碰撞一下 H: 住完产假脑子有点生锈了 莫源秋: 大家记得找自己学术根苗,准备种树,然后不断丰富其养料,让其长成独具特色的参天大树。 W: 您这是期盼,也是鼓励。谢谢 莫源秋: 一篇论文就像一棵树。主要论点是树的主干,同行评估树是否成材,材质高低,材料大小,看主干。 就学术价值而言,实证材料和分析是主根;就现实市场价值而言,解渴得体的文献综述是主根。两个价值的契合度是衡量学术界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逻辑论证是主枝,分析结果的呈示是细枝,文字选择是树叶。 这是静态描绘论文,写论文是动态的生长,从种子开始,从细小开始。每天写几个小时,树就每天长一点。连续几天不写,树就可能萎靡,甚至干枯。天天写,因为不可能一气呵成;天天改,因为不可能一次改妥。 写作修改论文的过程,类似理解艺术品的过程。区别在于,写作是创作,理解是再创作。 伽德默尔说:“解释学的一条规则是,理解整体,必须从细节出发;理解细节,必须从整体出发。这里存在的是一种循环关系,理解是个运动过程,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到整体。理解,就是在类似绕圈子的循环过程中生成完整统一的意义。” 00:31 伽德默尔这段话说透了理解过程。把“理解”替换成“写作”,就明白了写作过程。 莫源秋: 人家说得有道理 H: 确实确实这样 莫源秋: 李玫瑾教授认为: “孩子的品性和对生活的态度,往往取决于生命最初的那几个月、那几个年头。 这是人最弱小的时期,父母的每一次温柔回应,都会给孩子带来最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心理学把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结称为“依恋”。 “依恋”的出现,是一生有效的“心理资本”。 莫源秋: 李玫瑾教授的犯罪心理学视角值得大家关注 莫源秋: 网上有许多她的讲座 莫源秋: 她的理论体系和我们学前教育这一套体系完全不同 莫源秋: 大家去看,去听,可打开我们的视野 W: 是挺好的 但总觉得有些辜负了莫老师的引领 莫源秋: 许多人工作十多年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树苗,平时进行的所谓研究只是去偷偷剪人家的点滴枝叶。 学术的树应该是一棵榕树:由小变大,枝条由疏到密,树枝长到一种程度又长出根须,然后落地生根…… 你没有富有生命力的学术树,整天靠剪人枝叶来卖弄自己,装点自己,可是终究这些被剪来的枝叶是没有生命力的!! 学术成长之路:一是,寻找有生命力的学术小树苗(灵感、研究方向);二是,精心护理小树苗,让其根系发达,树杆粗壮(收集资料,形成论文);三是,建构自己的学术小树林(多篇系列论文,足够多时成书);四是,建构自己学术大树木(形成自己庞杂的学术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 祝大家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小树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