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神识系统的形成

 为什么73 2021-05-31
莫飞智 邓铁涛 中医思维十 今天


图片

摘要: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图片 

《内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五脏神识系统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见在《内经》经文中。本文试图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来探讨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探讨五脏相关学说的方法之一。

一、五脏神识系统的形成和作用

人是如何胎育、精神如何产生、五脏如何形成、精神意识如何与五脏结合,最终发展成为人?这些都是研究五脏相关学说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明代《天仙正理》记载:“父母二炁初合一于胞中,只是先天一炁,不名神炁。(此时母胞胎中无呼吸之神)及长成形,微有气似呼吸而未成呼吸,正神炁将判未判之时。及已成呼吸而随母呼吸,则神炁已判而未圆满之时。但已判为二,即是后天。斯时也,始欲立心立肾,而欲立性立命矣。神已因藏之于心,炁已因藏之于脐”。“及至手足举动翻身,而口亦有啼声者,十月足矣。则神炁在胎中已全。”“出胎时,先天之炁仍在脐,后天之气在口鼻。而口鼻呼吸亦与脐相连贯。先天之神仍在心,发而驰逐为情欲。由是炁神虽二,总同心之动静而循环。年至十六岁,神识全矣,神炁盛矣。”“或有时而炁透阳关,则情欲之神亦到阳关。神炁相合则顺行为生人之本。”

《灵枢·本神》记载:“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灵枢·经脉》记载:“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灵枢·天年》记载:“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灵枢·属气》记载:“中焦亦并胃中……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灵枢·邪客》记载:“五谷入于胃也……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将这几段文字结合在一起研究,可整理出以下描述:男为阳,女为阴。男女构精,和合生人。这阳精和阴精互相交媾和合,新的生命便会产生,而在交媾和合的过程中元神就出现了。这父之阳精与母之阴精交媾和合而出现的元神,是分化出下一代生命各种意识、思维的本元,也是生命生长衰亡的根本主宰。

元神与阳精、阴精相传和合,由两精和合为一精,合成为孕精即胞胎后,脑髓化生了。元神便在脑髓中,发挥主宰生命时程的作用,新生命便由此脑髓开始分化、发育。

脑髓首先分化出“心”和“肾”的细微雏形。与此同时,元神开始演化出魂和魄,协同分化的工作;那些伴随着元神而往返运动的,称为魂,那些伴随精微物质出入的,称为魄。逐渐地呼吸之神分化产生了并随着母亲的状态而呼吸;元神演化出“心”,心具有觉知、识别、应变事物功能,称为“识心”、“识神”或“心神”。元神的分化作用也就潜存于“心神”。心神演化出“意”、“志”、“思”、“虑”、“智”。逐渐地新生命的血气已经充和,营养、防卫运行系统已经开通,五脏分立,已经成形,魂、魄、意、志、思、虑、智等神识系统的元素完全演化具备,并分别入舍藏于五脏,形神合一,才成为一个人。

在神识系统中,负责担任觉知一切事物的称为“心”,也就是觉知、识别、应变一切事物的核心(此处的“心”与“心神”或“神”同义)。

心能够忆记的功能,称为“意”;意有一定的存想、定向,称为“志”;因循存想、定向而存想到可能的变化,称为“思”;因循思想可能的变化的方方面面而考虑长远的情况,称为“虑”;因循思想可能的变化、考虑长远的各种情况而相应灵活处理事物,称为“智”。

从经文上看,“心”是觉知一切事物的核心,意、志、思、虑、智都是心的不同功能的变化和显现。所以,心、意、志、思、虑、智,以及魂、魄,都有其各自的含义和功能,成为神识系统的元素。当五脏分化、发育成形后,这些神识元素就入舍藏于相应的脏而发挥作用,则心脏藏神(心)、肝脏藏魂(虑)、肺脏藏魄、脾脏藏意(思)、肾脏藏志(智)。这称为“五神藏”系统,换言之,称为五脏神识系统。

这些神识活动入藏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之中,由心神来主宰,连同呼吸而来的清气、饮食化生而来的营养物质上注于肺后一起并存于心脏,成为生命躯体百骸的原动力,称为宗气,总管人体一身的血气循环。

《灵枢·本藏》指出,“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晦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这就表明,五脏的本义就是能储藏精神血气魂魄的5种脏器,因而才称为“五脏”,也称作“五神藏”,而包括“心”、“意”、“志”、“思”、“虑”、“智”元素在内的神识系统,是用来调御精神、收聚魂魄、调适体温、和调喜怒情志的系统。从“形与神俱”的观点来看,神识系统必然要依赖五脏的存藏,才能发挥支配、协调五脏的作用,五脏必然要依靠神识系统的支配、协调才能发挥存藏精神血气魂魄的作用。

这个神识系统是由先天元神分化完毕而来,称为“识神”,担任新生命意识、思维、应变一切事物的作用,因此,也称为后天识神。元神只提供、合成识神的元素,并不负责任何具体意识、思维的活动。

五脏怎么藏五神呢?《灵枢·本神》指出“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可见,五脏是以血、营、脉、气、精等载体来储藏神、魂、魄、意、志等五神的;反过来说,五神是通过血、营、脉、气、精的运行而入舍藏于五脏的,其运行途径便是经络系统。因此,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和以心神为主宰的神识系统,通过经络系统、血营脉气精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与神俱,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互相协调,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各种过程。

二、五脏神识系统中的七情、五志

人出胎生下时,先天之元神仍存于心,通过五神藏系统,发而驰逐为后天之情志欲望之神,也就是喜、怒、悲、忧、思、惊、恐等等为代表的所谓的“七情”。按照《内经》对五行学说的运用,这七情也具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喜为火性、怒为木性、悲(忧)为金性、恐(惊)为水性、思为土性,也称为“五志”。五志为五脏发于外的情志,简称五脏的“在志”。

七情分别为五脏所藏的神识所外发:心藏神外发为喜,外界喜的消息、情境,经“心”觉知识别,也被神摄入而藏于心;肝藏魂外发为怒,外界愤怒的消息、情境,经“心”觉知识别,也被魂摄入而藏于肝;脾藏意外发为思,外界思的消息、情境,经“心”觉知识别,也被意摄入而藏于脾;肺藏魄外发为忧、悲,外界忧、悲的消息、情境,经“心”觉知识别,也被魄摄入而藏于肺;肾藏志外发为惊、恐,外界惊、恐消息、情境,经“心”觉知识别,也被志摄入而藏于肾。

七情本为五脏神识因循外界人事、情景变动所引发,或由内心意识活动组构的意象所引发,七情的太过、不及和适中,都会对五脏系统产生影响。

五脏是藏精、气、神的器官,相对来说,神为精、气的主宰,精、气是神的依附之处。精气神饱满充沛、和谐,才能够正常推动、运行气血到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等部位,才能保持人体机能的相对平衡,获得健康。基于这样的认识,任何影响到神识系统的人事、情境,包括疾病本身,都会影响到精气神的关系而产生盈虚、盛衰的变化,当这些影响超出自身调节能力,就会引起身心疾病或加重疾病。

三、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五脏之间具有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但是,在具体论述五脏关系时,《内经》有时直接叙述五脏的名称,而不说五行之名。如《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等等,说的是相生关系;《五脏生成篇》云:“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等等,说的是制约(相克)的关系。然而,在《内经》中,也常用社会关系的语言来表述,更能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五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其实就是五行生克关系的实际应用和体现。

五脏六腑中,哪一脏最为重要、处于主导地位呢?将几篇相关经文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残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灵枢·口问》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灵枢·大惑论》云:“心者,神之舍也。”

首先,十二脏指的是心、肺、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膻中、肾、膀胱、三焦。相使,指的是相互配合、互相役使的关系,也就是相互作用的意思;贵贱,就是地位的相对高低、作用的大小。这些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秩序的关系来比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是用打比方的办法,来表述心的作用,心就好比君主的作用,神明变化显现都出自于心,换言之,神明变化显现的作用为最高、最大,就好像是君主一样,统管其它十一藏。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说这十二官相互役使的关系秩序,不得失去。但下文转而说“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从字面上看,这个“下”,指的是地位低下者,似乎是指“君主”以外的其它十一官。但是“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却又表明这个“主”并不包括在十二官之内,不是“君主”的主,而是在十二官之外。于是产生了逻辑矛盾。

其次,“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这里讲的“心”,也不包括在五脏六腑之内,若包括在内,则产生逻辑矛盾;心为精神之所舍、神之舍;“心”的“脏”坚固,不能容纳邪气,如果容纳邪气,则使“心”受到伤害,“心”受到伤害,“神”就会离去,“神”离去就会死亡。从这里可以看到心脏、心神的区别。

因此,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的“心”字,指的绝不是“心脏”,换言之,心脏并非五脏六腑之主宰。那么,这个“主”究竟指的是谁?

我们回到“心”的概念去探究,原来在《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有“诚笃”“担任”的意思,这是说担任真实觉知一切事物作用的称为“心”。这个意义上的“心”,实际就是神识系统的主管——“心”,也就是“心神”的作用。在十二脏中,因为心脏藏神,心神的作用都在心脏这个地方发生的,因此,称心脏为君主之官。也就是说,心脏是藏心神之处,是藏神识系统之主宰的地方,因而只是君主之官,其余十一脏,也都是心神这个“大主”的官员,各司其职。至此可见,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的“主”,指的是心神。心神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四、五脏神识系统与脑的关系

五脏各藏其神,心神为神识系统的主宰,心神能正常的发挥作用的过程,称为“主明”,主明则下属的神识系统得以安和,十二官得以正常相使;心神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过程,称为“主不明”,主不明则神识系统不能安和,十二官失去秩序、不能正常相使,生命就发生危险。因此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为什么会发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是因为人气虚、天气虚以及饮食、劳倦、情志伤害而虚,这“三虚”使得神失去了藏守的原位,甚至会发生死亡。这可从以下相关经文来探讨。

《素问·本病论》云:“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因而三虚,神明失守。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宫一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令人暴亡。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令人卒亡。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令人暴亡。人或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令人暴亡也。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

 “神失守位”、“神既失守”、“神志失位”、“神位失守”这些文句指的都是神明失守。从语言环境来看,神失守位,则神游上丹田,上丹田“在帝太乙帝君泥丸宫一下”,按道家炼丹的术语,泥丸宫就是脑。“帝太乙帝君”指的是诸神的最高统管者——元神,可见元神就在泥丸宫脑。假如神游离上丹田而去,就是离开“帝太乙帝君”,就是离开元神这个化生诸神的本元,离开这个“根”。这么一来,“神光失位而不聚”,神光就不能回聚,涣散而去,这就叫做“主不明”(即神失守位而不明),人就会暴亡。

《素问·刺法论》云:“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经文指出,人的某一脏气虚,神就会游离失去守位,“使神彩之不圆”,但仍留在体内,人不至于死亡,假如受到外邪干犯,可以导致死亡。那么,神失去守位,游到哪里呢?这里只提到“魂游于上”,参照《素问·本病论》提到的“神游上丹田”一句,可知,这个“上”字指的是“上丹田”,即魂游于上丹田,也就是脑部。这里再一次强调了十二脏之相使,十二官不得相失的重要论点,而且与“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并举,“主不明”的含义呼之欲出矣。

心神、脾神、肝神、肾神、肺神,若这五神安和、坚守其位,则心脏、脾脏、肝脏、肾脏、肺脏坚固。若五脏虚衰而不坚,不能藏守五神,神则离开相应的脏,向上游到本身所化生之处一上丹田脑髓部,可谓“叶落归根”、回光返照,若离开元神、涣散而去,则元神无法凝聚,无由生化形骸,也会离开人体,表现为人的死亡过程。

那么,五脏的气虚衰,神失守位,为什么都是游于上、游到上丹田、游到脑部呢?这可以追溯到元神、脑与五脏、神识元素的发生学上来探究。

由前述可知,在孕精合成后,元神在脑髓(泥丸宫)中,成为五脏系统、神识系统分化、发生的本元化生之处,而所化生的五神就入藏于五脏之中,又以心神为主宰,因此,后天个体的一切变化都是由脑髓而出,脑髓是脏腑、躯体发生、分化的场所。打个比方,元神好比是种子,心神好比树根,五神好比是树干、枝叶。种子化生出树根时,种子的一切信息就蕴藏于树根之内,由树根再化生出树干、枝叶。所以,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讲,脑为元神之府,是符合事实和经典所描述的道理的,而且与心藏神等五脏藏神密切相关,毫无矛盾。因此,归结一句话,人身的发生地在脑髓元神,应用地在心脏心神,五脏神识系统以心神为主宰。

综上所述,五脏相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而五脏神识系统是中医理论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内经》成书时就已经建立。深入整理和研究五脏神识系统,对于养生、防治身心疾病、探索心脑的关系等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发展,对于研究心理学的定性、定位诊治等方面的工作,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图片
I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世界科学技术,2010年第四期。编辑/大熊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投稿邮箱    1257377@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