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竹书纪年,尧舜禹的乱象让人触目惊心,国人被骗了两千年

 xianfengdui111 2021-06-01

晋朝时候,有一群盗墓贼挖开了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国王(魏襄王)的坟墓,发现了一大批先秦时代的著作,包括《易经》《国语》《穆天子传》等。《穆天子传》是孤本,之前和之后都没有在其他地方出土过。可以说这一次出土非常震撼了。

然而更为震撼的是,出土了另一本书《竹书纪年》。这本书其实并没有书名,只是一些散乱的竹简。当时的晋朝非常注重文化保护,政府知道了此事,抓了盗墓贼,收缴了所有出土的文物,并进行整理。以上提到的这些书韦编三绝,竹片互相混杂,整理起来也是非常麻烦的,尤其是《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并没有以前留下来的书作参考,只能根据历史年代和前后语境来确定属于哪一本书以及先后次序。

整理完毕之后,命名为《汲冢纪年》,后来称作《古文纪年》,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改名为《竹书纪年》,可能因为这本书是直接从竹简上抄过来的。那么这本书到底有多震撼呢?可以说颠覆了人们的世界观。

一直到今天,我们所学的上古历史知识还是这样的。尧把天子之位让给舜,舜躲起来了,让尧的儿子丹朱当天子。可是当时的人民群众都不服丹朱,都到舜居住的地方去反映问题。无奈,舜只好当了天子。

禹也是如此。舜把天子之位让给他,他躲避到阳城,而让舜的儿子商均当天子。可是人民群众都不信任商均,而去找禹反映事情。禹无奈,只好当了天子。

虽然禅让制最终结束于启,但是,之后千百年,一直被中华民族交口称赞,一直被视为我国早期体制和德行的代表,尤其被儒家所推崇。西汉末年还出了个傻瓜王莽,强拉着庞大西汉帝国返回到尧舜禹时代,把国家弄了个分崩离析。

然而,《竹书纪年》的记载是这样的: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上面这几句并不是我摘抄的。《竹书纪年》本来就很简略,写《五帝纪》的舜时候,就是这么写的。写舜的历史一共八句话,这是前面三句。后面讲到的是皋陶制定刑法以及舜葬在哪里之类,和本文要说的无关。

把这三句话分别翻译一下,就是:舜把尧囚禁在平阳,自己取代了他的帝位;囚禁了尧,又让人拦住丹朱的路,不让他和尧相见;后稷(舜的大臣,农神)把尧帝的儿子丹朱流放到丹水。

这几句话,对我们的固有认知是一个颠覆吧?其实还不仅于此,上古时候那些被后人们千古传颂的美德事件,很多在《竹书纪年》里都是反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舜杀了尧,夺取天子之位;禹杀了商均,夺取天子之位;伯益继承天子之位之后,启杀了伯益,自己当了天子,并传给了自己的后代。

这样的记载,别说故事很难让人们接受,就是感情上也很难让人接受。其实还不仅仅如此。根据我们学的历史,商朝时期,仲壬驾崩,继任的太甲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家伙,不理国政,昏庸腐败,于是伊尹把他流放了,还派人一天到晚教育他。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认为太甲已经能胜任国王之位了,把他接了回来,把政权还给他。

然而《竹书纪年》的记载是,仲壬驾崩,伊尹自己夺取了王位,而把太甲关押起来。七年之后,太甲想方设法跑回来了,杀了伊尹,夺回了王位。

周朝的时候,周厉王不贤,引起了“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走了,人们对周厉王非常愤恨,因此也不许他的儿子姬静继承王位。周公和召公便共同执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朝共和”,曾被后世尤其是儒家赞不绝口。然而《竹书纪年》记载的是,周厉王逃走之后,人们推举一个叫共的部落的首领来执政,这个人名字叫和。

我们知道,上古时候没有姓,只有氏,而一个部落名称往往就是这个部落的氏。那时候的人名是部落名称加上个人名字组成的,所以人们就把共部落的和叫作共和。这个“共和年代”相比周公召公两人毫无猜忌联手执政的嘉事,实在是完全变味了。

其实,《竹书纪年》颠覆我们平常的认知的地方还很多,我们就不一一讲了。需要说明的是,《竹书纪年》竹简在唐朝时期不知所踪了,后来又出现了另外的版本。原版本一般叫做《竹书纪年》古本,新版本叫作《竹书纪年》新本。新本比古本更详细,但是新本更接近我们学到的那个历史。

那么,《竹书纪年古本》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呢?是不是故意歪曲了历史上的那些品德高尚的伟人,不让他们流芳百世呢?根据后人们的分析,很不幸的是,《竹书纪年古本》的真实性比我们学到的更强。

根据分析,《竹书纪年》是魏国史官撰写的,最晚记录到公元前299年。作为国家历史,不掺杂思想倾向。而我们学到的关于尧舜禹伊尹共和的历史,来源于《史记》,史记的资料来源于《尚书》《禹贡》等资料。但是《禹贡》记录非常简单,而《山海经》《禹本纪》等资料司马迁又认为不合情理,不采用,所以只能依靠《尚书》。

然而,《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为了说明儒家的观点而写作的,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性。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改掉了一些历史真实,是非常可能的。

《禹本纪》没有流传下来,很可惜。小编想啊,司马迁不采纳《山海经》,我们可以把它和《竹书纪年》相对照,看看到底《尚书》是对的还是《竹书纪年古本》是对的呢?遗憾的是,《山海经》作为地理志书籍,对人事记录很少,只找到了两处可能能说明问题的,都是关于尧的儿子丹朱的。

一处是说,帝舜埋葬在苍梧山的南面,帝丹朱埋葬在苍梧山的北面。根据《史记》,尧认为丹朱不肖,因此把天子之位让给了舜,舜虽然躲了,但最终还是继承了帝位。也就是说,在《史记》里,丹朱从来没有过天子的称号,不可能称之为“帝丹朱”。

另一处和这差不多,内容是说“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把尧、喾、丹朱、舜并列,也说明,在《山海经》时代,人们是承认丹朱的天子身份的,也跟《史记》相悖。

我们从小学习的历史,原来是假的,是儒家改过的历史,是虚构故事。这也太颠覆了吧?不过,两千多年来人们都是这么学的,我们何妨假装没有看过小编这篇文章,假装不知道《竹书纪年古本》,继续相信下去呢?

也只能如此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