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难不难迎难上——《论语》悟读【363】

 新用户97560OBk 2021-06-01

知难不难,迎难而上。

《论语》第十四篇第三十七章: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在石门过夜。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那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悟读】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语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表达了屈原为追求家国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惧万险纵死无悔”的忠贞情怀。

上一章谈“辟世”,本章谈“力行”,这不是夫子理论学说的混乱,而是夫子依据现实而采取的灵活多变的处世哲学。

本章之看门人,看来也是一个智者。一听说来自孔门,便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夫子了,这仿佛已成夫子之代言。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奏响着儒家入世精神的最强音。这一价值理念,不是“择善固执”的口号标榜,亦非“死马当做活马医”的自我安慰,而是由中华历史文化传统衍生出来的一种应世智慧钱穆《论语新解》道:“孔子之知其不可为而为,正是一种知命之学

愚公不愚,立志移山,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就是一种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夫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源自其不忘初心永葆理想之精神。夫子之一生,逢乱世处动荡,他像苏格拉底那样,孜孜于自己的理想。虽其努力大多枉费,但他从未气馁。

正如诸葛孔明,明明知道汉室兴复之可能性不大,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千古贤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有这种“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人之为人,异于禽兽,概或于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