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章传》【人文】:读千卷书之第18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于兆鹏 2021-06-01

《李鸿章传》【人文】:读千卷书之第18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本周我们分享一系列的人物传记,今天分享第一本:梁启超先生所著《李鸿章传》。

当时28岁的梁启超评价78岁的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一、如何评价李鸿章是年二十八岁的梁氏以通缉在案的维新派流亡领袖身份,为七十八岁的在朝洋务派领袖作传,其间大有深意焉。维新运动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两者有着血脉上的传承关系,如果将洋务运动视为经济改革,则维新运动当然是政治改革两者的失败皆有其历史之必然性。作者自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惺惺相惜之情与流亡臣子的孤愤溢于言表,既悲逝者,亦是自悲。

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李氏“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二、李鸿章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何不能作为?李鸿章环游欧洲,曾问德国前首相俾斯麦:“一个做大臣的人想要给国家尽力办事,但满朝官员与之意见不合,群起牵制掣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自己的主张,有什么办法呢?”俾斯麦回答说:“最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得到支持就能独揽大权,还有什么事办不了呢?”李鸿章说:“比如现在有一个大臣,他的君主无论谁的话都听,君主身边那些大臣、侍从经常狐假虎威,借君主的名义干涉大事。处于这种境况该怎么办呢?”俾斯麦想了很久才说:“既然做了大臣,以至诚忧国,想来没有不深获君心的,唯独与妇人小孩共事,就很无奈了。

钱穆先生认为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一切由满族部族的私心出发,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

余英时先生指出:清王朝为“少数民族的一族专政”(或曰“族天下”),并有着八旗制度这种严密的组织系统。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之间的冲突”,“围绕着戊戌变法的激烈政争决不可单纯地理解为改革与守旧之争。最重要的是当时满族统治集团本能地感觉到,决不能为了变法让政权流散于被统治的汉人之手。开国会、立宪法则必然导致满人不再能控制政权,他们享受了两百多年的特权和既得利益便将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三、李鸿章为何不自立为帝?天下只有平庸之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得到赞誉。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在骂一个人,那么他就可以称得上是超乎寻常的奸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在赞美一个人,那么他则可以称得上是超乎寻常的豪杰。但是说这些话的人差不多都是些平常人,有见识、有才干的几乎一个也找不到,那么让平常人评论超乎寻常的人,难道是一件可信的事?所以,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媚俗趋时的伪君子;谤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伟人

那个时候,有人为李鸿章出主意,要他拥两广地盘自立,在亚洲开创一个新政体,这是上策;率军北上,勤王剿灭义和团,作为对各国的答复,这是中策;奉皇帝的命令进京,投身入虎口,像顽固党所希望的那样,这是下策。不过,实行第一条意见必须要有超乎寻常的学识、超乎寻常的气魄,李鸿章实在不是这样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