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00年来,中国书法的主脉是什么?

 昵称39596101 2021-06-01

到了清代,书法的发展出现了两条道路。

第一条是官方的、主流的,包括皇帝在内,都认可、推崇,大部分的文人士子一开始走的也是这条路。

另一条是民间的、非主流的,但参与的都是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和学者,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也慢慢地在书法界崛起,并逐步壮大,甚至逆袭成了当今书法界的“权威”、“主流”。

这两条路康有为为它们定了名字,一个叫帖学,另一个叫碑学。

帖学,是指学习魏晋以来名家墨迹的书法学派,兼研究其源流、优劣、真伪等。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这里有个事儿要搞清——什么是帖?

帖和碑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

帖最早是指写在纸、丝帛上面的、小幅的墨迹作品,一般指字条、请帖、庚帖之类。

到了宋代开始刻帖,从刻帖上拓下来的拓本也被称为帖。

相对应的,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作品就叫做碑,比如碑碣、摩崖、造像记、塔铭、刻经、界石、墓志等,都属于碑。

《丧乱贴》

《九成宫碑》

自东晋以来,学书就学帖就是主流。

倒不是说学帖就不能学碑了(还记得我以前讲的欧阳询观碑的事吗?),只不过书法家们觉得帖是原迹(或接近原迹),更能体会运笔、用墨、气韵的奥妙,而碑还受制于刻工、材质的影响,失了“真意”,所以更注重学帖。

为什么晋代以后那么看重名家原贴?为什么唐代要有专门的官署来勾摹复制名作?除了真迹稀少以外,能看到“原汁原味”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而清代的统治者出于个人爱好以及ZZ考虑,提倡以柔为美、以虚为美,也促进了帖学的盛行。

帖学主要有3种表现:一是学晋人之帖,二是推崇晋唐以来的行草、小楷,三是学阁帖、学赵孟頫、董其昌(两位可都是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大忠臣”啊!),代表人物有翁方纲、刘墉(刘罗锅)、成亲王、铁保、林则徐、黄自元等人。

翁方纲 行书《论书句》

刘墉信件

成亲王《节录岳阳楼记》

铁保《自序诗稿》

林则徐 小楷《正气歌》,

黄自元《九成宫》

在普通人的眼里,帖学也是符合大众审美的。

因为帖一般都是典雅精致,哪怕是狂草,也是流畅圆润,加上墨色有浓淡、牵丝飞白自然灵动,所以观赏起来更“好看”(普通人也就这个认识层面了)。

另外,很多帖子都是随手书写的便签、书信,或是自己书写的诗文稿等等,能直观反映书写者的情绪和动作,对于更高一层的欣赏者来说也颇有价值和意趣。

事实上,从唐代开始,中国书法家学习古代作品,就是在以“二王”为中心的经典谱系里。

以“二王”为代表的帖系书法,就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发展延续的一条主脉,也就是所谓的主流、正统、大统。

但帖子相对于学书法的人来说,毕竟稀少,哪怕有双钩摹本,精妙者也不可多得。所以哪怕天才如怀素,也得千方百计求访名帖才能更进一步。

宋代刻帖,固然降低了学帖的门槛,扩大了书法的普及性,但也留下了弊端:很多人学帖实际上学的是帖子的翻刻版,而且随着翻刻次数的增多,翻刻的质量也在下降,甚至还出现了初代版本本身刻工、印刷就不良的现象,这样导致以讹传讹,反倒误人子弟了。

到了清代,对文化的管控分外严厉,尤其是科举考试的死板要求,导致人们哪怕练字也不敢逾雷池一步,久而久之,帖学就越来越僵化,最后学成了馆阁体,实在是可惜了。

宋拓淳熙阁帖

尔雅馆阁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